“民本位”取代“官本位”
一个好政府至少对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保障等迫切要求能够明确回应,有责任感
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已经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1978年岁末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当这一转变在中国历经了25个春秋、市场化程度已高达80%以上时,
政治体制在必须满足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发生转变,已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新一届中央政府即将经过一年的历练,作为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实践,也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在中国得以确立,这同时意味着,政府摆脱“官本位”的改革2004年将有更多的作为。
一直坚持倡导市场化改革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认为,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可问责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应该是此次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对这一问题,新总理温家宝的看法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他指出,各级政府要坚决实行政企分开;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按照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参与者、行政法专家杜钢建教授的解释,所谓“服务型政府”,本质上是社会本位、民本位的;政府管什么、不管什么,只取决于社会和公民的需要,并以此作为政府职能定位的依据,它与传统的以官本位、权力本位为特征的“管制型政府”,有截然不同的管理理念和方式。
杜钢建元旦前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认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终极目的,就是真正建立起一个回应性、可问责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简单地说,一个好的政府,至少对公民经济、文化、社会保障等迫切要求都能够做出明确回应,同时还有责任感。吴敬琏也坦诚指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推进政治改革的任务──提升政治文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社会,要求掌握着国家权力的官员必须是可问责的。人民群众对公务人员监督权和罢免权的行使,必须通过法定程序切实得到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