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近
本报记者张小彩
2003年,是中国金融领域风起云涌的一年,几个重大事件先后发生,首先是成立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接着是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启动。年关将近,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步伐也
越来越近。
这些事件对中国整个金融业的影响将是空前的,也是长远的。也正因此,在每一次重大变化的过程中,都有各种观点、思想的交锋,也有各种利益的冲突和纠葛。
2003年出现的新问题是贷款增速过快,从上半年数据公布开始,我们始终关注事态的进展,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票据融资和基本建设贷款增加是贷款增加的首要因素。下半年,票据业务开始进入我们的报道视线。有专家评价,国有商业银行行为像随机游走的醉汉,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畸形。9月21日,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第四季度,贷款增速有放慢迹象。
银行卡业务是2003年的一个亮点。银行卡业内人士曾经把2003年称为中国信用卡元年,这一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也就是贷记卡开始大规模发行,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是招商银行在上海成立信用卡中心后大规模地开疆拓土。
尽管《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迟迟未能出台,但花旗、汇丰等银行通过与国内银行合作进入中国市场的身影已经若隐若现。万事达国际组织冯炜权对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判断是:“中国信用卡市场就像泼了汽油的荒地,只要一点火就会硝烟弥漫。”
2003年,信用体系建设基本还停留在多方争执之中,僵持不前。多个部门和地方政府各拉山头希望搞自己的试点,民营信用企业激烈反对政府过度干预信用市场,人民银行牵头拟定的《征信管理条例》被华夏信用总经理曹小宁称为“恶法”。紧接年终时,人民银行编制方案获得批准,成立征信管理局,戴根有入主征信管理局。
民营银行研究进一步推进,徐滇庆的长城金融研究所宣告结束,但,准备把五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摆上银监会官员的办公桌。
在2003年金融创新显得有点萧条。年初,招商银行和招商证券秘密推出一种介乎银行存款和开放式基金之间的代客理财产品——招商受托理财计划,跨越利率界限,挑战分业经营,让人们眼前一亮。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银行业投石问路,一旦被允许,2003年很可能成为银行的金融创新年。但这项业务不久就被叫停。紧接着,中国的监管体制发生重大变化,至今,银监会分支机构还没有完全设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速度减慢。
张小彩2003年主要作品:
《商业银行票据市场火并央行借民间论坛示警》《首批银监局将挂牌央行监管权限亟待廓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