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是需要经营的
本报记者薛建新
回顾自己2003年做的采访和选题,有一个词在心中沉甸甸的,始终挥之不去,那就是“信任”。
上个月就金华“毒火腿”事件采访几位专家探讨“品牌株连”,特劳特(中国)邓德隆提到,企业这时更要营造品牌区隔。比如和消协设置高额保证金,如果自己的产品是毒火腿,就要付出巨额赔偿。
后来和一个朋友聊起来,他却认为:“我已经不太相信这些了,腌制类肉食我都不买。”消费者的信任被伤害后,要挽回可能要付出数倍、数十倍的努力。
信任是需要经营的。4月,采访申请破产的王麻子刀剪厂,老旧的厂房承载着一个352年历史的著名品牌,像一个负重前行的驼背老人,不由得让人为它担心。老字号的优势在于消费者对品牌承诺的信任,但忽视信任资产的可持续发展会导致涸泽而渔的局面。“在今天,老字号需要在商业底线的基础上自我否定和创新。”锡恩顾问姜汝祥说。
经营信任需要细致严谨的制度保证。9月,报社和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合作举办管理论坛,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编忻榕谈起,美方对杂志的授权非常谨慎,在出刊后还聘有专家检核中文版的编辑、印行、设计质量,而忻榕也不知道他们是谁。“到现在,他们是满意的”。
信任对个人同样重要。采访易中创业宋新宇时,谈到“个人品牌”的本质就是一种别人对你的信任。丰收文化陈惠湘也说“天下事最难挣的是信誉”。浩竹猎头王长江说自己在推荐人选时,很重要的参考是其经历和以前的同事、上级、客户的意见,这些都是个人的信任资产。信任是如何构建起来的?答案有很多。一个企业家论坛上,远大空调的老总张跃强调的农场法给我很深的触动:有付出才有回报,种子在合适的时机种到土里,随后的灌溉、施肥、除草,一样都不能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不仅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支配着社会、企业和每一个人。”信任也同样如此,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
最近中央电视台的“非常6+1”节目挺火,用六天的时间把一个普通人打造成一个“明星”,的确很诱人。但他们的“终场秀”大多给人“形似神不似”的感觉,底气不足,可远观,不能细看。
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是渐进的,是种地,而不是工厂。许多阶段,是无法跨越的。通过兼并收购迅速扩大规模,一定要付出管理成本的代价。现在每当听到有人谈到“非常规、跳越式发展”、“脱胎换骨的变革”之类振奋人心的词,我心里就为他捏着一把汗。
2003年的最后一个月,自己的网上签名档改成了“数码商业时代的农民”,这也是一年工作的一个小小的副产品吧。
薛建新2003年主要作品:
《力帆本田商标争端暴露企业模仿战略之伤》《金华火腿生死劫警示品牌株连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