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愿平平常常地来,安安静静地去”,1月7日,76岁的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会员、著名诗人公刘遂愿而去。
人们尊重了这位一生沧桑的老人的心愿,没有灵堂,没有黑纱,没有挽联,只有插在一个硕大花瓶里的76朵红玫瑰,这是女儿刘粹向父亲76年生命表达的最高敬意和最深情的怀念。
公刘是江西南昌人,著有诗集《边地短歌》、《神圣的岗位》、《在北方》,短篇小说集《国境一条街》,还曾创作过电影剧本《阿诗玛》。“诗人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以背叛诗”,“诗必须对人民诚实”,他一生恪守着自己的诺言。
4月9日,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先生在北京逝世。仅仅7天前,他度过了86岁生日,儿女们给他磕头拜寿,“他特别高兴,精神也好”。学识渊博的吴祖光,17岁即闯入文坛,19岁创作了抗战题材话剧《凤凰城》,而后,《正气歌》、《风雪夜归人》等名作陆续问世。一生中,他创作了30多部剧作,是中国现当代剧坛颇有代表性的剧作家。或许,人们对他印象更深的,还是他与新凤霞恪守一生、真情永存的爱情传奇。
6月17日清晨,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天文学家郑文光在北京因病去世,终年74岁。1954年,郑文光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由此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科幻作家之一;而他的《火星建设者》,则是中国内地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科幻小说。
9月2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当代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戏剧教育家、戏剧史家张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张庚撰写过《中国话剧运动史》及《中国话剧运动大事编年》,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的编纂,与他人共同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戏剧人才。
11月19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施蛰存先生,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9岁。施蛰存,原名施青萍,笔名安华、李万鹤等。著有短篇小说集《上元灯》、《将军的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散文集《灯下集》、《待旦录》等。施蛰存以写心理分析小说著称,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等篇,着意描写人物主观意识的流动和心理感情的变化,追求新奇的感觉,将主观感觉融入对客体的描写中去,并用快速的节奏表现病态的都市生活。由此,他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新闻界也是巨星陨落。1月29日,人民日报社原社长秦川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10月11日,中国当代名记者穆青也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记者生涯中,穆青的多篇新闻作品成为中国新闻史上广受赞誉的名篇,被收入中小学教科书,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其中以描写县委书记焦裕禄的长篇通讯等最为著名。而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在他担任新华社社长十余年间,新华社从国家通讯社初步建设成为世界性通讯社。
在法国新闻界有“女权斗士”之称的弗朗索瓦丝·吉鲁,于今年1月19日死于跌倒造成的脑震荡,终年86岁。她曾写过大量有关政治和两性平等的文章,曾任法国著名妇女杂志《她》周刊总编,1953年又与他人共同创立了法国重要新闻周刊《快报》。吉鲁以其尖锐而机智的讽刺笔调闻名法国新闻界,成为法国女性新闻从业人员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