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岁末年初,我们总爱盘点一下过去一年中国经济的大事记,回望经济的热点和评论已经被执行过的政策。
的确,在过去的2003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上半年非典的干扰,进而又如意地进入了高位的经济扩张。在这一年里,虽然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和压力不绝于耳,但中国的贸易增长却势头不减;虽然资本市场依旧清淡,但银行信贷火热扩张;虽然超常的投资增长速度,使电力、钢材
、水泥等基本原材料的供给出现紧张,以及粮油价格出现久违的上涨,但这些通货膨胀压力的积聚被很快加以控制。所以,2003年的经济在宏观上最终还是实现了稳定这个最基本的目标。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我们接下来就有了思考中国当前经济问题的视角。
我们都知道,宏观稳定是判断宏观经济的主要指标。宏观政策的主要功能也就是为了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维持经济在总量上的平衡。如果以这个作为基准来审视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那么,中国的经济这些年来在宏观上应该说是成功地维持了供求的总量平衡。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这些年的国民储蓄率已有所增长,现在约为42%左右,这意味着我们每年必须有40%的投资率才能维持总量的平衡。
现在,不少人总是批评说,中国的投资率太高了,投资增长太快了。但是,当我们的国民收入中只有58%的部分被消费掉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40%的投资率来用掉剩余的42%,我们就难以维持宏观经济的平衡,就会真正引起严重的通货紧缩。因为维持了40%的投资率,中国经济实现了宏观的稳定,这可以从物价(价格指数)保持了0至1%的年增长率中得到印证。
2003年的经济虽然遭受曲折,但在宏观上并没有出现对均衡的显著偏离。虽然2003年下半年出现了被许多经济学家称之为过热(偏离均衡)的迹象,电力、钢材、水泥以及其他重要的生产资料出现了短缺或者价格上涨。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这个过热其实只是银行部门突发的放贷行为造成的。在商业银行部门,信贷出现了出人意料的高速增长。这是一个多年久违的银行行为。
刚一开始,经济学家一直困惑不解,在我们已经经历了许多年的银行惜贷之后,怎么一下子银行会热衷于信贷扩张呢?原来银行被银监会要求不仅要降低呆帐比率,而且要保证提高利润水平。银行部门清楚地知道,满足这两个目标的几乎唯一的方法是尽量增加信贷的规模。而我们同样知道的是,银行靠扩张信贷来增加利润并不一定能提高银行的资产回报率,相反可能进一步恶化预期的回报水平。但值得回味的是,这样的事情就是在2003年发生了。
所以,走过2003,如果要对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势说长道短的话,那么就不应该是针对经济宏观面的,因为在短期我们已经做到了总量的平衡。真正的问题在于长期。长期的问题也就是增长的问题。我这些年的研究发现,每增加同样一块钱的GDP,我们每年正在用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这就是我对长期问题的忧虑。
当我们每年都在关注那些短期的宏观经济问题的时候,如何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加快体制改革来化解长期风险这个长远问题,或许是一个新年伊始不算多余的提醒。
作者:张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