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12月起,中国将对外资全面开放银行业务,中国的银行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更特别指出,要“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
中国银行业,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了良好的治理结构,管理的改善、风险的控制只是技术问题。换句话讲,银行改
革首先要解决体制问题,而国有银行上市正是银行体制改革的有效手段。
以国有银行的商业化为例,为什么这个口号提了多年,但进展缓慢?国家作为惟一的股东,从道理上来讲就不可能按照商业原则经营银行,国家必定要将国有银行作为实现其社会目标的政策工具。如果办银行是为了利润最大化,世界上最盈利的银行都是民间所有,国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超越民营银行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国有银行的经营目标问题,必须引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股东。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国内国外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就不再是单纯的“埋单人”,而是改革的同盟军,没有他们的参与,我们也许永远也找不到银行改革的逻辑原点,尽管他们的本意不是为中国改革做贡献,而是投资回报最大化。无论什么动机,这正是我们急需的。
只有牢牢地树立了利润最大化,或银行商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我们才能进一步探讨如何建立法人治理机制的问题,才能再接下去研究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这是因为,法人治理机制设计的出发点和运作的归宿都是为股东创造利润,若无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也就没有必要再谈治理机制。同样的道理,管理和风险控制最终也要落实到利润的提高上。
当然,改革和股权多元化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改革不到一定程度,新的投资者不愿参与。另一方面,没有新股东的参与,改革又很难深入下去。国际国内的经验表明,尽可能地在改革早期引入新股东,对提高改革的公信力、力度和速度都有相当大的帮助。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政府接管了破产银行,限令改组,结果上上下下看准政府的首要目标是社会稳定,不会动“真格儿”的,管理层消极等待更多的国家救助,雇员上街游行抗议裁员。政府无奈,将银行控股权卖给只讲利润的外国投资者,这才启动了改组。泰国则同时利用私募市场和公募市场,在国家和原有股东对不良资产做了一定的处置后,吸收新的投资者推动银行的改革。
国内H股公司海外上市的经验也说明了上市不是改革的终点和目的,在境外交易所的挂牌固然为企业开辟了一个融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宣布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一份谁也无法撤回的宣言,是一份受到全球投资者监督的公告。监管所要求的强制性信息披露,使投资者有可能对照检查上市公司的承诺,跟踪公司经营管理,督促管理层不断改革,不断提高业绩。投资者还可以借助传媒,将他们对于国有企业的约束和影响放大,以至超出股份所代表的分量,大幅提高了已上市国有企业继续改革的公信力。中国H股公司10年以来的发展中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公司整体竞争力的明显提高证明了利用资本市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有利于国有银行的海外上市。一般来讲,在经济景气的循环周期中,处于复苏和繁荣阶段的资本市场比较活跃,投资者参与意愿高,发行成功的可能性大,发行规模相对也比较大。中国经济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的强劲增长尽管有过热的成分,但确实使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刮目相看,对中国的了解和研究更加深入,对中国公司包括金融类企业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中国两家大型保险公司最近在海外上市,不仅认购踊跃,而且和国际同类公司定价的差距也明显缩小,降低了中国公司的融资成本。
国际方面,美国经济的复苏几成定局,欧元区已度过了最坏的阶段,日本在艰难地推进结构改革的同时,也迎来了十几年未见的信心恢复。经济复苏期间,各国央行会注意继续保持较低的利率水平,避免过早升息伤害经济上升的势头。低利率环境中资金充裕,股票发行成功的概率因此也比较高。
在国内外有利的条件下,我们应该抓紧国有银行的改革工作,尽快实现银行的公开上市,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确立银行的商业经营目标,并在投资者的监督和支持下,深化银行的制度改革。改革永无止境,上市仅仅是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来源:《财经》杂志作者: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许小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