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学位教育四大热点话题 专家期望新年考试制度出现大突破 关注学位教育系列报道③
本报记者 梅志清 实习生 谢苗枫
核心提示
自20世纪90年代初工商管理硕士(MBA)第一个专业学位在我国开展试点至今,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一直迅猛发展。从1990年起,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的专业学位有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公共管理(MPA)、工程硕士、建筑硕士、建筑学士、兽医硕士、兽医博士、农业推广硕士、临床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口腔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军事学硕士16个专业学位。
截至2002年底,全国专业学位试点学校达518所,累计授予学位15472人次,远远超过同期全国研究生的发展速度;同时,专业学位在读人数累计已达96772人。从1993年起,年均增长率超过120%。
然而,尽管学位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但其在从舶来品到本土化的成长过程中,仍存在着困扰,存在着急待突破的“瓶颈”。新一年又来到,我们解读大家对于学位教育最为关注的四大热点话题,并请来专家进行点评、预测。
证书
“有学位证无毕业证”尴尬引起重视
[现状]
国外大都只需承认学位,当学位教育从国外引进到中国时,随行的也只有学位证书。因此,中国接受学位教育的学员毕业后,只能拿到学位证书。另一方面,中国社会普遍较看重毕业证书,很多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竞聘、竞岗时,都要求出示毕业证,或毕业证与学位证双证并行。这样一来,学员辛辛苦苦的几年努力很可能就得不到社会应有的承认。
[社会声音]
广东省信息产业厅法规处的李琴坦然地说,她学习MPA,就没有想过可以因此而升职。她觉得学习MPA关键是在于拓宽眼界,认识到更多的朋友,多沟通和交流,要想晋升,还是得看工作能力。只有学位证书,没有毕业证书,对她而言,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困扰。
而在广东通信移动公司工作的刘先生则说,在找工作或升职的时候只看毕业证,而罔顾别人从正规渠道努力考取的学位证书,是不公平的。攻读学位的3年,再怎么说,也是系统训练的3年,理应得到社会的承认。
[专家观点]
蔡立辉(中山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学位教育的目的虽然不是为了帮助学员在岗位上得到晋升,但是学员通过学习所取得的成绩理应得到社会、政府的肯定和承认。当前,很多职位的招聘或竞岗中,都实行“双证并行”,把经过严格学位教育而得到的学位证和社会上一些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混来的“学位证”混为一谈,“一刀切”,这将会阻碍学位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和官员意识到这个问题,相信将来通过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多沟通和重视,以及有关部门的努力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学位教育只有学位证而没有毕业证的尴尬将会得到解决。
考试
“一考定音”开始向能力考试过渡
[现状]
去年,面向在职人员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考试有了重大改革,考生须拿到GCT考试的“准入证”,才有资格向各校提出入学申请。
据悉,改革后的工程硕士考试将进行两段制的考试办法,考生先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即GCT-ME,考试成绩将作为各招生单位录取时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GCT考试成绩两年内有效。在此期间,学生拿着GCT考试可自由选择学校报考,学校也可自由挑选考生。教育主管部门不再划定全国统一的合格分数线,各招生单位可根据本校情况自行确定分数线,对达到标准的考生进行专业课笔试和综合面试,最后根据GCT-ME、专业课笔试成绩及工作能力、以往经历等综合情况决定是否录取。
一方面工程硕士招考已率先改革,另一方面,其它专业学位招考还在沿用“年考制”,即每年只有一次考试机会,并且“一考定音”,这使许多在职的真正有经验的人考不过刚刚毕业或应届、能有大量时间集中复习的学生,导致学位教育开始产生低龄化趋势。
[社会声音]
北大MBA卢姓研究生说:“在中国的考试,有时候就是需要‘一碗水端平’,才能显出公平所在。每年一试的学位招考方式,就是为了防止靠关系、用钱买的有水分的‘假的真文凭’现象出现。”
广东爱立信公司工程师罗坤则对GCT考试举双手赞成,他说GCT考试类似于很多人熟悉的美国GRE考试,考后成绩能在一定时间内生效,它不仅使有工作经验的人更容易安排时间进行进修,还使应届学生能有空间认清自己的方向,积累多点工作经验再攻读学位教育。
[专家观点]
张子勇(暨南大学研究生部主任):GCT考率先在工程硕士入学考试中运用,对我国的研究生考试改革意义非同一般,它将目前研究生考试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方式向能力考试进行过渡。
学位教育本来就更应注重能力,而不是只看一次考试的成绩。尽管目前该考试只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中试点,但通过这一试点改革,将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针对在职人员的考试模式作出前期的探索,期望新一年考试制度能有大突破。
朱淼(中山大学MBA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今年很有可能仿效美国的ETS,对MBA招考实行类似GMAT的考试,即常年设置考试中心,一年可有数次参加考试的机会,成绩在3年内有效,而且每人可报名的学校不再限定。
学费
学位教育收费还有上浮空间
[现状]
普通的脱产攻读硕士学位,有的公费,即使自费的3年下来也只需要3万元左右;但同是攻读硕士学位,接受专业学位教育的学员3年下来没有五六万元是不太可能的。也就是说,不算公费的,攻读专业学位的费用是攻读普通硕士学位的2至3倍。
两年前,攻读工程硕士学位也只需要2万左右,现在基本上要超过5万。专业学位教育的学费高昂,也是很多人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
[社会声音]
在外企已工作5年的中层管理者邓涛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在考虑在职攻读MBA,但学费那么高,即使他收入稳定,也觉得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相反,正在攻读暨大MBA的李小姐认为要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学问,需聘请一流的教师,学习的时候还都几乎用全英语的教材,单是那些书本,都值了。她相信学位教育收费比普通硕士研究生高,是有道理的。
[专家观点]
张建斌(暨南大学MBA研究中心副主任):其实,与外国的学位教育相比,我们已经不算高。作为专业化教育,它们的收费标准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定的,随着学位教育设施的不断更新,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就业前景不断乐观,中国的专业学位教育收费还有上浮的空间。
周育红(华南理工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专业学位教育并不是普及教育,它的存在是为一些真正有需要的人群而设立的,而这部分有需要的人群从经济能力来说,是可以接受这样的教育投资。另一方面,目前我国EMBA的引入,也是一种尝试,它的收费更高,但面对的群体就更窄、更有针对性。这样的尝试,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开拓新的局面,即MBA教育更普及化,收费下降;而高层次的发展,如EMBA就会更专业,收费持续。
就业
暂时“掉价”并不表明将来路子越走越窄
[现状]
目前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学员在毕业的时候,一般面临两种情况:一是回到原来的工作单位,继续以前的工作;二是拿着学位证书,另谋高职。对于前者,就业并不是太大的问题,甚至不出现第二次就业情况,但对后者,就业形势已经越来越严峻,不容乐观。
即使就业了,但收入已经大不如前,工程硕士从年薪20万降到10万,MBA从年薪25万降到15万,公共卫生硕士从年薪15万到现在约8万……专业硕士学位纷纷“掉价”已是现实。
[社会声音]
“现在就业形势的确比较严峻,‘身价’似乎也没有以前高,但这些都与整个经济环境和竞争压力有关。”中大公共卫生管理硕士小李说,“我相信减薪是暂时的,只要有这样的学位证书和知识实力摆在那里,将来的报酬一定可以有上升的空间。”
正在华工读MBA的南方航空公司一职员就认为,“减薪”除了受经济影响以外,还由于社会对专业学位教育有偏见,以为所有的专业学位教育都有水分,都可以通过权力或金钱进行交易。
[专家观点]
夏书章(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惟一顾问):专业学位从国外引进到中国,肯定要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反映在学员的就业价值或薪酬上。随着越来越多人报读专业学位,他们之间的竞争肯定会加剧。总的来说,中国要发展,各行各业要发展,就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因此,接受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人士,无论是晋升或是就业,路子肯定越来越宽,关键是摆正自己的心态。
求学的学员必须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而学,珍惜重返校园的机会,踏实地汲取知识。因为所有的努力归根结底都会有一定的收获,相反,不切实际地为名利而读书,学位教育肯定永远都无法填补他们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