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29日电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说,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近日发表题为《中国考验》的文中称,中国政府正在采取措施遏制近期出现的经济增长过剩势头,这意味着中国有可能在明年内放缓经济增速。
史蒂芬·罗奇认为,中国经济增速需要放缓的因素有两个:即信贷泡沫和通货膨胀。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国内银行贷款增长速度急剧加快,未清还借贷在截至2003年11月底的
12个月内增长了21.4%,增长加快的借贷主要来自向国内庞大的国企提供资金的四大国有政策银行。由于过多贷款流入国企,爆发新一轮不良贷款危机的风险越来越高。这恰恰是中国金融业改革正致力消除的问题症结。与此同时,房地产泡沫日益明显,尤其是在上海及其他相对富裕的沿海地区,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多资金流向具有投机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那么,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罗奇的答案是“不”,起码到目前为止还不是。罗奇说,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中国央行已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以遏制由于信贷可能引致膨胀的过剩势头。于8月下旬公布、9月下旬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将银行存款准备金要求由原来的6%提高至7%,现在看来,处方已见功效。银行借贷由本年前三个季度的平均每月增长2750亿元人民币,大幅度下降至10月和11月的平均仅增长800亿元人民币。
罗奇说,依我所见,外部世界对中国审视所欠缺的,是从内部作出判断和看法:中国改革进程的压倒性大前提是,不影响国家的社会稳定。中国推进改革的步伐,从外部看似乎不大可能理解。这个进程的关键是,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庞大的国企架构进行重组及每年削减700万至900万个与其过渡有关的国企岗位。中国的改革政策,不外乎是为落伍的国营企业创建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出路,和维持一个有能力吸纳下岗人员的良好增长态势。因此,中国承担不起任何有可能给这个进程注入不稳定因素的“成长意外”风险。当中国经济规模越大和改革进一步深化时,任何意外可能引致的后果都会更严重。信贷供应过剩、新出现的通胀压力及个别房地产泡沫等,都应从这角度予以解读。由于这些势头增加了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中国当局需要采取先发制人手段,以确保经济可以“软着陆”。幸运的是,中国恰恰是这样做了。
罗奇认为,西方舆论在评论中国经济前景时,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庆幸其蓬勃发展转眼间又担心它快要崩溃。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论点都是一些假借其他借口试图把中国拉下水,以缓和全球其他国家经济的压力。
罗奇认为,就目前的态势看,中国经济“软着陆”是可能的。
罗奇说,中国正按照自己的方法解决增长过剩的问题,而不是用西方政客视为恰当的方法。对中国而言,人民币升值将严重威胁其快速增长的出口,从而影响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一个以货币为导向的解决方案最适用于市场经济,但对于像中国的指导性经济而言,信贷重新分配方法应是最合适不过的。(戴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