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相伴随,中国财税体制的改革已走过了25年的漫长之旅。
今年11月15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的负责人在同一场合表示,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将进入结构性改革阶段。按照本次新的改革构想,在今后几年,财政支出将进一步在五个方面进行调整,税务改革的力度则更大,将从七个方面打破现有税制结构。
在此前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不仅明确了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完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整分配方面的作用,还强调了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适用方式。
种种迹象表明,新一轮税改启动的良好时机已经来临。
公共财政期待破壳
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却认为,相对而言,迄今为止的财税改革举措大多属于浅层次的、比较容易的。“牵涉到既得利益格局调整、特别是触及到政府部门本身利益格局调整的事项,尽管早已进入视野,但推进起来步履维艰,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费改税”即是一个突出的例子。高培勇说,对于“费改税”的必要性,不能说认识不够深刻,对于“费改税”的具体方案,不能说论证不够清晰,但是,由于“费改税”所触动的主要是掌管改革驱动器的政府部门本身的利益,它的推进十分艰难。
在他看来,自从朱镕基在1998年痛斥“费大于税”的政府收入格局至今,5年多的时间过去了,除了“车辆购置费”改为“车辆购置税”以及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扩大到全国范围,“预算内+预算外+制度外”的政府收入基本格局未能真正撼动。时至今天,我们仍在为全面启动“费改税”、为规范政府收支行为鼓与呼。
不过,令每一个关注“费改税”的人士欣慰的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已经将上述的以及类似的改革内容写进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比如其中第21条,不仅有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和收支两条线等方面的阐述;而且,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收费、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政府预算的审查和监督等直接触及政府部门既得利益的内容也在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研究所所长李晓西同意高培勇的观点,他认为,不难看出,列入视野的每一条、每一项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可以说,财税体制改革走到今天,已经触及到了深层次体制矛盾,已经进入到了深层次攻坚阶段。进言之,如果把《决定》所涉及的财税体制改革事项加以提炼并寻找其中的主线,那么,公共财政体制建设肯定是贯穿始终、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
在高培勇看来,所谓公共财政体制,说到底,就是以满足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共需要(而不是满足哪一个阶层、哪一种所有制或哪一个特殊利益集团的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财政收支体系。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财政体制而言,就是从国有制或公有制转向多种所有制。
传统财政的缺失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极力主张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他认为,目前,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财政事实上已经转型,政府收支同广大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上了钩,并由此催生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革命性变化。
“2003年,伴随着内在于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的日益凸显,财政上的钱将越来越多地花在诸如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等代表性事项,而从属于竞争性、盈利性领域的事项中逐步退出去,并最终打上非盈利性的烙印。” 高培勇说,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角色”会逐渐分离,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将最终成为政府部门的行为取向。
2003年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取向颇为明朗。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中,由于政府部门所花的钱是从广大社会成员那里收取的“众人之财”,而不是或不再是“自家之财”,政府部门所办的事是同广大社会成员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众人之事”,而不是或不再是“自家之事”。
在此基础上,贾康认为,今后公共财政的收支运作行为,必须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必须讲规矩、有规矩、守规矩。进而,实行依法理财、全部收支进预算、财税部门总揽收支等制度,将最终成为公共财政收支行为规范化的标志。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日益完善,政府部门的行为将越来越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其职能,将越来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这样的基础,将极大地推动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2004年财税政策的特征
对于2004年财税政策的特征,上述专家认为有四个方面一定会凸显。
一是,按照减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稳固推进税收改革,相对形成明年总体上有利于减税负的积极财政政策。这将对内资企业有较大的刺激作用。这种影响使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由此推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这种转型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尤其有利于新增固定资产较多的企业。
二是,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将对明年出口有较大影响,也会使财政政策具有一定抑制经济过热的作用。现在国务院已经决定,明年的出口退税是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额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由中央和地方按照75%、25%的比例来分摊,这对明年的出口肯定会有所抑制,可能也会对经济的过热有所抑制。
三是,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对明年财政政策形成了一种既要保持积极,但力度又有所减弱的效果。
四是,城乡统筹的财政收支的思路。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收的统一,不仅对农业发展有促进作用,也将有助于提升消费需求和减少投资需求。现在的财政支出是轻农村,城乡统筹以后,将会有利于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尤其是有利于加大对中西部农村的支持力度。
本报记者 郑洪
实习生 幸玮 北京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