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日益增大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的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经济体,同时,世界经济也
更广泛而深入地影响我们。当罗奇频繁出入中国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世界关注中国的身影,当谢国忠专注研究我们的金融改革
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世界需要一个稳定繁荣的中国,而国内专业人士陈潇瑾对银行上市的独到见解告诉我们:改革要认真。
-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
〓〓世界发现了中国。而且很合乎情理:我继续认为中国将是21世
纪最伟大的经济发展故事。没有哪个经济体是完美的,通向繁荣的道路往往并不平坦——大大小小的问题为增长战略带来严峻
的挑战,中国也不会例外。实际上,中国正面临如下局面:中国政府正推出措施以遏止近期经济中出现的增长过快势头。此举
意味着中国的下一个增长惊奇可能是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调——可能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和世界金融市场的走势。
放缓是现实的
需要
〓〓两大因素表明中国经济需要放慢增长步伐——信贷泡沫和通货膨胀。
〓〓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国内银行贷
款增长速度急剧加快;在2003年11月底之前的12个月内,未清还借贷迅速增长了21.4%,这比1997—200
2年的平均11.9%增幅高出几近一倍。很快就有证据显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向国内庞大的国企网络提供资金是借贷增长
加快的主要原因。
〓〓不妙的是,国有企业仍然是中国经济中最不坚固的板块之一。由于有过多贷款流入国企,爆发新一轮
不良贷款危机的风险越来越高,这恰恰是中国金融业改革正致力消除的症结性问题。
〓〓与此同时,房地产泡沫日益明显,
特别是在上海,还有其他相对富裕的沿海地区。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多资金流向具有投机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似乎也是银
行过度贷款的副产品。此间也有迹象显示基础设施投资过剩。
〓〓中国的通胀动力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历了长达15个
月的通缩期之后,中国经济在2003年初重上通胀为正数的轨道。尽管缓慢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胀速度已开始加快。
〓〓
刚公布的2003年11月通胀报告结果令人有点不安——按年同比上涨了3%,为近7年来的最大升幅。中国通胀的组合成
份很重要——但与发达国家所侧重的因素不一样。最近的升幅主要是受粮食价格上升带动,目前粮食价格的年度增幅为8.1
%。
〓〓不论是否与气候有关,对一个有约三分之二人口仍生活在贫穷线水平的国家来说,这是个大问题。在计算中国的通
胀率时,我们要有别于西方国家的那种在计算“核心”通胀率时不纳入粮食数据的做法,因为中国不具备那样的条件。
〓〓
与此同时,有迹象显示其他经济范畴的价格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必需消费方面,比如公用事业(4.6%)、医疗保健(
8.1%)和教育(3.9%)。同样情况也见于房地产行业,住房租金在11月份上涨了3.7%,这进一步巩固了显著上
升的多种建材比如钢铁和水泥的价格——这种情况已引起了中国央行的注意。
中国经济还未过热
〓〓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答案是不!起码到目前为止还不是,但假如有关当局坐视不理则有可能现实。正是基于这个理由,中国央行已采取了先发制人
的做法以遏止信贷膨胀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于8月下旬公布并于9月下旬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提高至7%。
〓
〓这反映出中国还没有一套西方国家采用的所谓以投资工具为基础的金融传送机制,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从政策
公布的内容及按照此等原则收紧信贷可以看出。现在看来,处方已见功效。银行借贷由本年头3个季度的平均每月增长27
50亿人民币大幅度下降至在10月和11月份的平均仅增长800亿人民币。
〓〓我认为此举有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大
影响。亚洲其他经济体尤其容易因中国步伐放慢而受到冲击。
〓〓中国进口快速成长——本年迄今增长39%——已成为推
动同区其他国家外部需求的重要原动力。在2003年头9个月,输往中国的出口占日本总出口增长的66%;韩国方面是4
0%,台湾则为令人诧异的97%;至于规模较小和多样化的东协(东盟、亚细安)经济体,中国占他们本年出口增长中的比
重介于20-30%之间。
〓〓从中国需求取得动力养分的不单是亚洲。在本年头8个月,输往中国的出口占德国总出口增
长的56%,在美国则为21%。如果中国现在就慢下来,我相信连同欧、美和整个亚洲都会受到影响。
〓〓有趣的是,中
国进口需求放缓的早期警告讯号现在就已得到佐证:11月份贸易统计数据显示,进口增长按年同比大幅度下降至28.4%
——仍然强劲但已远低于在本年头10个月的接近40%的增长速度。这可能是即将发生的中国内需放缓的首个无情指标。鉴
于中国现已成为推动当前仍然呆滞的世界经济的主要火车头,中国经济放缓突显了全球增长有可能在2004年上半年遇到挫
折的风险。
世界还需了解中国
〓〓外部世界审视中国时所欠缺的,依我所见,是从内部做出的判断和看法——中国改革进
程的压倒性大前提是不影响国家社会稳定。在外部人看来,中国推进改革的步伐几乎是不可理解的。
〓〓这个进程的关键是
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庞大的国企架构进行重组及每年缩减700-900万个与这特殊过渡时期有关的国企岗位。中国的改革政
策不外乎是为落伍的国营企业创立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出路,和维持一个有能力吸纳下岗工人的良好增长态势。
〓〓因此,
中国承担不起任何有可能给进程注入不稳定因素的“成长意外”风险。当中国经济规模越大和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时候,任何此
等意外可能引致的后果都会更加严重。信贷供应过剩、通胀压力的再次浮现、以及个别地区房地产泡沫等,都应从这个角度予
以解读。由于这些势头增加了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中国当局需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以确保经济可以软着陆。庆幸的是,
中国恰恰是这样做了。
〓〓情况一般就是这样,西方舆论在评论中国经济前景时可以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庆幸其蓬
勃发展,转眼间又担心它快要崩溃。
〓〓比如,最近格林斯潘就曾针对中国的联汇机制表示关注并发出了警告:他强调维护
现存货币机制可能导致国内流动资金过剩从而提高经济衰退的风险。他的看法只是附和了西方国家要求中国升值人民币的日益
一致的大合唱。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论点都是一些假借其他藉口试图把中国拉下水的做法,他们试图以此来缓和全球
其他经济的压力。日本和欧洲希望中国分担它们无法避免的在美元调整方面所承受的压力——这点我认为是极为虚伪的:全球
最富裕的两个区域仍不愿改革,却要求一个正积极落实改革政策的贫穷国家提供协助。
〓〓当然,还有政治因素,美国两党
联手的保护主义势力最希望见到的就是中国在货币问题上的屈服。
软着陆是可能的
〓〓软着陆是可能的。在西方,人们总
是认为风险就是中国随时可能“硬着陆”。一次又一次地,中国证明了怀疑论者的看法不对——特别是在近几年。
〓〓比如
在1997-1998年金融风暴吹袭亚洲期间,人们担心人民币会贬值使整个问题恶化。另一次是在2001年,当全球经
济走低时,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正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我看今天也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中国正按着自己的方法——而
不是用西方政客视为恰当的方法——解决增长过剩的问题。对中国而言,人民币升值将严重威胁其蓬勃的出口业,从而影响行
业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一个以货币为导向的解决方案最适用于市场经济;但对于像中国的指导性经济而言,信贷重新分配
方法应是再合适不过的。
〓〓是的,对中国新领导层而言,这是一次重大考验,但我认为他们将能处理好并取得高度成功。
但愿我能对世界其他国家说同样的一句话。(李云龙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