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有的基金评估机构大多还只是金融投资机构的附属分支,其独立性仍不免受到质疑;而另一方面,已经获取独立身份的评估机构又在市场认可度和需求上面临挑战
国际金融报据道琼斯 综合报道
伴随中国基金业的成长,基金评估行业也已开始在中国悄然萌生。然而由于种种因素
的限制,中国的基金评估业还需经过一番挣扎,才能迎来繁荣发展的春天。
基金评估业是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随着基金行业的快速成长,面临越来越多选择的投资者必定日益需要来自独立第三方的客观评价,来帮助他们选择基金产品。而这正是基金评估机构的主要职能。
然而中国现有的基金评估机构大多还只是金融投资机构的附属分支,其独立性仍不免受到质疑。而另一方面,已经获取独立身份的评估机构又在市场认可度和需求上面临挑战。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中国基金评估业在初创阶段并非一帆风顺,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挣扎,才能进入蓬勃发展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基金评估业人士对此深有感慨,认为“目前要搞一个中国的晨星公司(MorningstarInc.)还是太难了”。
权威评级机构尚未出现
随着基金业的发展,中国开始出现了自己的基金评估机构。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评价中心于2001年3月推出了首个基金排序。
至今,除了银河证券以外,较具影响力的国内基金评估机构还有中信证券。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IFB基金评级报告)、中国科技大学(睿信基金评级)以及海通证券等也在今年加入了这一市场。此外,海外兵团晨星公司旗下的晨星资讯(深圳)也在稳步推进其在华业务。
由于事关业绩考评以及公司声誉,基金经理们对基金的排名也颇为在意,尤其是一些排名靠前的基金,经常会对自己的排名以及星级“斤斤计较”。
一位基金评估业人士说:“排名中有错误的话,基金经理都会及时来电(要求)更正。”
然而尽管如此,真正能让人“买账”或“买单”的基金评估机构却还没有出现。上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经理说:“目前国内市场还看不到什么权威的基金评级。”
目前中国的基金评估机构大多还是金融机构的附属分支,虽然它们也希望“独立门户”,但却苦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一时难以获得“独立第三方”的必要身份。
而另一方面,已经拥有独立第三方身份的评估机构虽然不用为独立性发愁,但却面临着获得市场承认和盈利的挑战。
由于目前对基金需求最大的客户仍为保险公司之类的机构投资者,而机构投资者大多自行拥有研究力量,基金评估对它们来说还并非必不可少,因此市场对基金相关数据及研究报告的需求也自然不会旺盛。平安保险一位负责基金投资的人士就曾表示,对于基金,他们有自己的选取标准,基金评级对他们来说只是“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刘煜辉指出,目前社科院的基金评级还是“公益性”的,“至少最近几年内不考虑盈利的问题”。这样的现状,固然能使他们的评级得以保持较高的公信力,但也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更深入的相关研究。长城证券的基金业研究员于小梅说:“关键还是要有市场需求,只有有了需求,基金评估才能有收入,有了收入,才能谈生存和发展。”
中国的基金评估业除了面临公信度和生存难以两全的挑战外,还受到包括信息来源等方面问题的制约。银河证券基金研究评价中心的杜书明认为,基金信息数据披露的还“不够公开及时”。而晨星资讯(深圳)有限公司基金研究中心主任黄晓萍也表示,基金的信息披露尚不够规范,如国债持仓情况等。
此外,还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基金管理人的流动性仍然较高,这也给基金业绩的稳定乃至评估带来了困难。
市场潜力不容轻视
然而尽管基金评估业目前仍面临着重重挑战,基金评估业本身蕴藏着巨大经济效益这一点则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市场人士认识到,仍处在发展初期的中国基金业未来必然需要发达的基金评估服务配合,基金评估业在中国成长壮大只是早晚的事。
截至2003年11月,中国市场的基金总数已经超过了82个,规模也达到了人民币1492亿元,投资风格已经开始从过去的千人一面转为多种模式并存,管理水平也已经出现明显的差异。
正是因为看好这一前景,国际主要投资评级公司晨星公司才作好了在中国市场先投入几年的准备。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的证券监管部门也已经意识到基金评估对基金市场发展的意义。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桂敏杰在年底举行的“2003中国基金论坛”上表示,将推动基金评级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为基金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约束。
对于中国目前的基金评估业人士来说,或许目前更重要的是耐心和信心。中国基金评估业的发展或许正像雪莱的诗中所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