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如何看待贷款激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29日 03:08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一段时间的贷款快速增长对彻底消除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回升是十分必要的,不会引发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贷款快速增长持续下去,造成持续的总融资增加量超量供给,则出现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可能性将进一步加大

  今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各项信贷投放快速增长,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如何看待当前的信贷形势,是判断当前货币政策执行状况和制定明年货币政策计划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具有一定合理性

  贷款的快速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结构变化对融资需求的新变化。

  一是随着中国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资本深化不断推进,创造单位GDP需要的资金存量增加,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客观上需要更多的融资供给。

  二是伴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的外生性增强,汽车、住房等十万元级消费难以单纯依靠个人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获得的可支配收入,不得不借助融资供给增加的支持。

  三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机制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且国内外是经济环境正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有利于我们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长加快需要一定的融资供给支持。

  四是旨在取缔和转化非正式金融的金融创新,使得一部分、地下半地下性的非正式融资活动转化为公开的正式性融资,对于贷款等融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考虑到这些因素,应该说贷款增长偏离历史轨迹,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实际影响不会太大

  根据我们的研究,包括贷款、股票融资、债券发行和利用外资在内的总融资增加量与名义GDP之间关系要比贷款增加量与名义GDP之间关系更加密切,总融资增加量变化能够比贷款增加量变化更好地解释GDP变化,因此,判断贷款快速增长对于宏观经济和物价水平的影响要放到总融资增加量的大口径下来看,而不能单纯看贷款本身的增长。虽然去年下半年尤其是今年以来,贷款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由于资本市场低迷,使得总融资增长速度并没有贷款增长速度那么大。

  回归分析表明,1999-2001年存在一定规模的总融资增加量供给缺口,而2003年1-9月则出现了差不多相应规模的总融资增加量超量供给。根据1999-2001年的历史经验,总融资增加量供给缺口导致当年GDP增长速度分别下降2.24、1.24和1.7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分别降低7.4、5.6和5.3个百分点。

  2003年1-9月,如果剔除消费者贷款增加3585亿元,并考虑到资本深化、非正式金融转正式等因素的作用之后,实际上能够作用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总融资增加量超量供给将大大减少,对宏观经济和物价水平的影响进一步降低。预计可以推动GDP增长速度加快大约1个百分点,推动物价水平上涨约1-2个百分点。

  2003年3季度,GDP增长9.1%,1-3季度平均增长8.5%,低于1990-2002年GDP增长9.24%的平均水平,也基本低于以9%为下限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今年9月份消费物价指数上涨了1.1%,但1-9月消费物价指数上涨了0.7%,低于1%。

  由于零通胀率的不可操作性,按照国际上一般界定通货紧缩的标准,说明通货紧缩仍未彻底消除。由于中国具有转轨中和发展中经济的双重特征,客观上存在一个必要的2%左右的“自然通胀率”,正常的物价稳定目标区间上下限应该高于一般发达国家1-2个百分点,可以界定在2%-4%之间,物价水平超过4%才可以说是出现了通货膨胀。

  按照这一标准,贷款快速增长引起的总融资增加量超量供给,可能促使今后1-2年GDP增长速度上升到9%-10%之间,促使消费物价指数回升到2%-3%之间,基本回归到潜在经济增长率区间和物价稳定目标(即物价水平正常波动)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一段时间的贷款快速增长对彻底消除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回升是十分必要的,不会引发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贷款快速增长持续下去,造成持续的总融资增加量超量供给,则出现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可能性将进一步加大。

  不利影响需要关注

  去年以来金融机构贷款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物价回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隐患。主要表现在贷款结构的不合理、贷款投向的集中化和贷款风险控制的实际松动。

  一是银行中长期贷款增长速度比较快,9月末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高达39%,比1997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定期存款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

  二是房地产贷款增长过快,9月末各类房地产贷款增加额占全部中长期贷款增加额的37%。

  三是贷款向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垄断行业、地方政府集中的趋势仍然在继续,客观上将导致信贷风险的集中化,不利于金融风险的分散和防范。

  四是各个金融机构为了完成不良贷款比例降低任务,有意识地采取了做大分母的“稀释”方法,加大贷款投放和票据贴现。

  有些做法一方面虚增了贷款增加量的统计,另一方面有可能放松风险评估和监控,加大了本来已经比较大的金融风险,并有可能出现不良贷款相对比例降低,而不良贷款绝对量反而增加的矛盾局面和以加大未来不良贷款比例的方法来换取眼前不良贷款比例降低的不良后果。

  因此,我们认为,前一阶段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快速增长可能引发的真正和主要问题不在于宏观经济和物价水平方面的总量过热和通货膨胀压力,而在于银行不良债权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可能增大。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有必要从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的角度对于金融机构进行适当的窗口指导,提醒和促使商业银行注意调整优化贷款结构,有效控制贷款风险,通过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绝对量来真正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珍惜来之不易的不良资产比例下降势头,切实防止不良贷款比例反弹。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国际金融报》 (2003年12月29日 第三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都市生活掌中搜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捕 订阅新浪新闻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身体与身体对话
爱要这样做出来
非常笑话
酷辣笑话过足瘾头
让生活特别有滋味
图片
铃声
·[阿 杜] 坚持到底
·[和 弦] 我愿意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索尼数码相机
  • DSC-P2 超低价
  • 索尼 DSC-P72
  • 淑女疯狂
  • 火辣露乳装新上架
  • 买内衣送性感大礼
  •   理财新时尚-收藏
  • 网上钱币卡市场热
  • 邮品一族交易社区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