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深化农村改革 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分省区市代表发言摘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28日 08:32 经济日报

  编者按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按统筹城乡要求实现农村全面发展,重点是深化农村改革,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提出了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
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有9亿多农业人口,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三中全会又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是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一个方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克服了多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赢得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平稳发展、农民收入继续恢复性增长、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的良好局面。今天本报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部分省区的代表发言摘要发表出来,希望他们的经验对各地能有所帮助。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为我们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今年以来,我们突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这一中心,以整体推进城乡体制改革为动力,把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劳动力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把推进城市化进程与农村新社区建设结合起来,把推进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结合起来,把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努力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区域联动、经济社会协调的发展路子。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努力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建设格局

  当前,浙江省县域经济越来越体现城乡融合的发展态势,县域经济已占全省经济总量的70%。全省已形成300多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块状经济,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水平已达80%,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年新增收入的80%都来自非农产业。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5400元,实际增长8%以上。

  日益富足起来的农民对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为尽快改变这一状况,从今年开始,浙江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计划用五年时间,对全省l万个村庄进行全面整治,并把其中1000个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按照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要求,搞好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我们坚持规划先行,要求每个县把城镇体系规划延伸到村,搞好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一体化规划体系,到今年底全省可基本完成这一任务。

  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社区。各地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住宅美化、服务强化为主要内容,全面开展村庄整治和新村建设。

  整合部门力量,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与万里清水河道、万里绿色通道、千万亩标准农田、千万农民饮用水、乡村康庄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路、改线、改厨,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我们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大力实施《浙江生态省规划纲要》,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推进生态省建设,再造浙江秀美山川。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

  社会事业是经济发展中的“短中之短”。我们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建立农村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制度,努力实现弱有所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

  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了确保城乡无饥寒,我们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低收入农户纳入保障范围,所需资金由各级政府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了解决好土地征用后失地农民基本生活问题,我们要求各地多方筹资建立专项保障资金,其中政府承担部分不低于30%,从土地出让收益或财政中列支,集体和个人承担部分从土地补偿费、征地安置补助费中列支和抵交,失地农民每月可领取200—300元的基本生活保障金。

  建立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我们在推进职工养老保险从单一国有企业向各种所有制企业全面拓展的过程中,制定了《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把农民工纳入到基本养老保险范围。

  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我们抓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省的机遇,建立了以县为单位的大病统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省里规定统筹标准每人每年30元,财政补助每人每年在15元以上,要求到2007年所有的县都要建立这一制度,覆盖到80%以上的农户。建立城乡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和贫困农户子女免费入学制度。

  统筹区域发展,推动欠发达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区域发展差距主要反映在农村,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两手”作用,把发挥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和“百亿帮扶致富”三大工程,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区域协作,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加快下山移民进程,促进易地致富。针对浙江省现有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高山深山的实际,我们把下山移民作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重大举措,与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依托城镇和工业园区建设移民小区,让下山农民进城落户、转产转业,不仅促进了农民易地致富,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

  加强区域协作,促进资本和劳动力双向流动。

  一方面,我们大力实施强县强镇战略,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增强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对欠发达地区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开展互惠互利的区域协作,积极引导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积极组织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结对帮扶的力度,增强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及改革相应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目标。

  发挥主产区优势

  增加农民收入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

  粮食是河南的优势产业。近年来,河南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实现了由粮食大省到粮食强省和经济强省的跨越。自1998年以来,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2002年达到4210万吨,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位。

  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重头戏

  近几年,河南始终把提高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一是努力增加投入,改善农业和粮食生产基本条件。

  二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高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全面实施了“沃土计划”、“星火计划”、“跨越计划”、“丰收计划”,建立完善科技推广体系。

  三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生产面积。通过实施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清理非农田闲置地、实行耕地补偿制度、建立土地开发复垦资金等措施,使全省耕地面积始终稳定在l亿亩以上。

  以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为突破口

  针对当地生态气候特点和种植传统,河南按照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的市场要求,确定了以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为重点,着力调整和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结构以提高粮食市场竞争能力的思路。

  加快区域布局调整,促进粮食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根据河南生态类型多、区域分布差异大的特点,采取综合性措施,促进粮食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重点抓了豫北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豫中优质中筋小麦生产基地,沿黄优质粳稻生产基地,豫南、豫东优质饲用玉米生产基地和山丘区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建设。目前河南优质秋粮品种推广面积达286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5%。

  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实施种子工程。加强引导,实行各种形式的规模化生产。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实行生产环节上的规模化生产。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增加粮食生产效益。

  以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为重点

  为了有效地促进粮食精深加工,增加农民收入,河南省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粮食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一是突出重点,搞好扶持。河南省把粮食精深加工放到全省五大支柱产业的首位,明确提出工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新产品开发、科技进步等五项专项资金都向粮食加工项目倾斜,银行信贷资金优先支持粮食加工业。

  二是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拉长产业链条。以粮食为原料进行精深加工,建成了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小麦精深加工项目。目前,全省已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粮食加工企业10多家,开发产品近百个。

  三是走“品牌+规模经营”之路,扩大市场占有份额。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的粮食加工企业,创出了“莲花”、“三全”、“思念”、“神象”、“金苑”、“白象”、“南街村”等知名品牌。

  四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全省已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共带动农户561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29%,平均每户增收730元。

  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一是积极探索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增加对农民直接补贴。在落实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的同时,根据新情况不断深化改革。

  二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产销衔接。目前河南省优质小麦的播前订单率达到50%以上。同时,想方设法打通出口渠道,实现了我国磨粉小麦出口零的突破,去年以来共出口磨粉小麦33万吨,出口陈化小麦90万吨。

  三是着力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近年,河南省加大了市场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以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区域性专业市场为骨干,市县农产品专业市场为基础,现货与期货、批发集中交易与自由协商销售、电子交易和场内交易相结合的市场体系。

  创新粮补方式

  深化农村改革

  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

  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有效办法,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去年,安徽省在深入开展农村税费改革的同时,又进行了粮食补贴方式的改革试点。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去年我们在来安、天长两县(市)进行了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试点,探寻路子,探索经验,今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开。目前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各方面反映较好,取得了初步成效。

  改革的主要内容

  安徽省粮食补贴方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具体方法步骤是:第一,确定各地享受补贴的商品粮常量。以1998年至2002年5年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的年平均数124亿斤为基础,确定各市、县享受补贴的商品粮常量。第二,确定每户农民享受补贴的商品粮常量。各县依据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或农业税计税常产,或两者各占一定比例,确定每户农民享受补贴的商品粮常量。第三,核定差价补贴标准。由省级价格和统计部门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查得出的市场价,其低于省政府确定的保护价的差价部分,作为对农民补贴的标准。第四,确定每户农民补贴数额。将确定的每户农民享受补贴的商品粮常量,乘以政府公布的差价补贴标准,即为每户农民每年应得的补贴数额。第五,将补贴兑付农民。粮食补贴资金兑付工作,由乡镇财政(农税)所承担,直接兑付给农民本人。

  与上述补贴方式改革相协调,安徽省还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一是实行粮食收购市场化。二是调整粮食风险基金补贴政策。三是保证粮食收购资金供应。四是推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五是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

  改革的工作措施

  为使改革顺利推进,安徽省各级党委、政府按照“统筹、协调、配套”的基本要求,精心组织,大胆创新,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我们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部门和岗位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

  二是坚持公平、公正和透明原则,实行阳光操作。

  三是把粮补改革与农村税费改革结合起来。

  四是严明纪律,强化监督,确保政策落实。

  改革的初步成效

  第一,增加了农民收入。粮食市场放开以后,粮价没有下跌,近期由于各种原因,又有较大幅度回升,因此剔除农业受灾减产的因素,取消保护价以后农民卖粮获得的实际收益没有下降。政府直接补贴给农民这一块就是增加的收入。

  第二,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种粮有补贴”这一新鲜事,给农民带来的不仅是惊喜,更多的是信号,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一些地方出现农民纷纷要回撂荒地的可喜景象。

  第三,推动了粮食产业化经营。改革新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国有粮食企业和各类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为了掌握粮源,提高效益,各地国有粮食企业一改“官商”作风,主动上门收购;主动找农民签订单,粮食订单面积达800万亩,比去年增加50%。

  第四,促进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截至2003年10月底,安徽省国有粮食企业已依法解除劳动关系10.3万人,实际离开企业7.8万人,经过减员分流,全省国有购销企业职工由11.8万人下降到3万多人,年节约工资费用支出5亿元。

  第五,激活了粮食购销市场。改革降低了粮食市场准入门槛,简化了手续,各类市场主体纷纷参与粮食购销市场。全省没有出现卖粮难,没有出现粮价下跌、谷贱伤农的现象。

  第六,提高了政府对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政府通过直接补贴、调整粮食风险基金补贴办法和妥善处理国有粮食企业亏损挂账问题,大大减轻了财政负担,克服了财政补贴“无底洞”弊端,使地方财政今后可以拿出更多财力保障粮食安全,支持农业发展。

  安徽省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结合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把安徽省农业和农民补贴方式改革继续引向深入。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今年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02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367个。全省龙头企业粮食加工能力190亿斤,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1.78亿头(只)。从业人员45万人,其中安置农民工27万人,农民工从企业获得工资收入1亿元,间接带动农民增收14亿元,带动农户234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63.3%,户均增收597元。

  从省情实际出发,把农产品加工业摆上突出位置

  吉林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多年来,我们按照中央要求,始终站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狠抓粮食生产不动摇。目前,吉林省粮食商品率、调出量、人均占有量和出口量一直处于全国前列。

  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省委、省政府强调,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良好机遇,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拉动吉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业)之一,积极培育,全力推进。

  突出大项目建设,强化带户功能

  发展农产品加工关键在项目,我们把大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按照“高起点、大规模”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项目,努力做到上一个企业、带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现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同类企业中属一流的肉鸡、肉牛、生猪、玉米等加工企业。在重大项目建设的抓法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调度进展情况,采取现场办公等方式,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每年年底召开项目建设会议,逐个听取情况汇报,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根据吉林省资源条件和基础情况,我们在大项目建设上突出抓了四大系列:

  一是粮食深加工系列。依托玉米、大豆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吉粮集团、长春大成实业集团、公主岭黄龙食品工业公司、吉粮赛达事达、乾安吉安生化酒精等为代表的粮食加工企业群。

  二是畜产品深加工系列。依托畜牧业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德大公司、华龙公司、华正农业开发公司、吉港公司等为代表的鸡、牛、猪等畜牧加工企业群。德大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肉鸡、饲料、油料、熟食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每年可加工转化粮食75万吨,加工肉鸡近7000万只,带动了7个县(市)6000多农户发展养鸡业,与8个县(市)30多万农户签订了高油大豆种植合同,参与肉鸡产业化生产环节的劳动力达15万人。

  三是特产品深加工系列。依托长白山自然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吉林敖东药业集团、通化东宝集团、通化葡萄酒公司、吉林西洋参集团等为代表的药业企业群与人参、鹿茸、山野菜、山葡萄等林特产业加工企业群。

  四是绿色食品加工系列。依托环境资源优势,形成了以皓月公司、通榆榆香公司、梅河口曙光米业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群。全省绿色食品大米年加工量达到35万吨,产值14亿元。

  这些主导企业群的崛起,对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强的支撑作用,促进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的形成。同时,我们大力发展紧密型企业,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既增强企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又增强带动农户功能。

  在紧紧抓住大项目建设的同时,我们积极扶持中型项目、放开带活小项目,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发挥群体优势。我们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帮助中小加工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用地审批、税费减免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

  围绕加工需要,调整农牧业结构

  基地建设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础,是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近年来,吉林省采取多项措施,按照加工发展的需要,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

  一是围绕区域资源优势,构筑各具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东部山区退耕还林、减粮增牧,形成以人参、林蛙、鹿茸、食用菌等为主的优质林特药业产业带,为特产业加工提供优质原料。目前东部山区农民收入中有60%以上来源于林特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收入。中部平原稳粮、壮牧、兴工、活商,按照加工转化需要集中种植优质专用玉米和高油大豆,专用玉米已占玉米总面积的40%,高油大豆占总量的80%,形成以长春为中心,辐射四平、松原、辽源等地区的粮牧加优势产业带。西部地区退耕还草、退粮还经,形成以畜牧业、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并重的生态农业产业带。白城地区今年玉米面积由最高年份的60%调减到16%。

  二是围绕龙头建基地。省里根据企业经营的合理经济半径和加工产品特点,确立了粮食、肉鸡、生猪、肉牛等14类产业化基地建设规划。大型龙头企业都注重加强与基地的对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合同等形式稳定产销关系。

  三是积极培植畜牧业大产业。为了将粮食和草业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粮仓”变成“肉库”,目前全省已建成牧业小区300个,成为推动规模化、集约化饲养的有效载体。初步建成了动物疫病预防体系、动物疫情测报体系、动物检疫监督体系、动物防疫屏障体系、兽药残留监控体系,有效地保证了畜禽的总量和质量。目前,吉林省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肉类生产基地,国家在吉林省建立了活猪储备基地。

  四是积极推进绿色食品产业。我们根据消费市场的新需求,大力开发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在绿色食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检测手段上,逐步建立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生产技术标准、质量标准、质量检验检测标准,推进了绿色食品的标准化生产,绿色食品开发居全国前列。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研究农业和农民工作,这是我们党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在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我们决心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作者: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都市生活掌中搜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捕 订阅新浪新闻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身体与身体对话
爱要这样做出来
非常笑话
酷辣笑话过足瘾头
让生活特别有滋味
图片
铃声
·[阿 杜] 坚持到底
·[和 弦] 我愿意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新年贺岁招商有礼!
新网站,想要人知道?
低成本实现网上创业!
先试后买邮箱送大礼!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西安教育资讯!
出国留学大优惠(鄂)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揭开糖尿病难治愈之迷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