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必须反映隐性经济——访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
本报记者李磊
特约记者王国慧上海报道
《21世纪》:国家统计局计划从明年开始统计制度的改革,而有种说法是隐性经济将在GDP中被反映出来。对此您怎么看?
杨:这是国际惯例,很多国家每年都在做这项工作。首先,要想客观地记录经济的现实情况,就必须把隐性经济这部分反映出来。对于我国隐性经济占GDP的可能比例有各种估计,一种说法甚至超过8%,所以说这个必要性很明显。
其次就是隐性经济会直接、间接地影响正式经济。比如说,隐性经济即使没有纳入正式统计,但它的乘数部分拉动的派生效应是进入了正式的经济统计的。我做过测算:500万娱乐服务业从业人员,每年的小费平均10万/人,一年是5000亿的消费转移。有人说算大了,其实我是把那些纳妾的、包二奶的钱都算进去了。没错嘛,完全可以视作为私下交付的小费。
这5000亿没有计入统计。但这些钱大约一半即2500亿会用于消费,这就计入统计了,而且乘数很高。旅游乘数是7,即一元旅游花费可以带动7元消费支出;对于隐性经济我按4算,2500亿乘以4,也就是说可以带动10000亿人民币的消费进入统计。正式统计中的第三产业就和这部分转移支付有很密切的联系。
《21世纪》:隐性经济中除了您上面讲到的娱乐服务业之外,还有哪些?
杨:还有黑色经济、灰色经济和蓝色经济。黑色经济是以走私为主;灰色经济就是权钱交易,比如土地批租的问题,拆迁的问题,还包括电视台上节目、组织部提干、大学里评审送礼等等;蓝色经济就是新经济,比如电子商务里个人间的在线交易等。
补充一下,灰色经济在外国是不列入隐性经济的。但在中国就得列入,因为数目特别大。
《21世纪》:那么这四种隐性经济中哪一块所占比例最大?
杨:讲不清楚。娱乐服务业已经饱和了,不可能再有大的发展。黑色中的走私这块由于关税大幅降低、打击力度加强,也已经大大降低。蓝色还在发展,而灰色这一块云遮雾罩看不清。都很难精确统计出来。
《21世纪》:您一开始说必须统计,现在又表示很难统计?那不就是没辙了吗?
杨:很难精确统计出来,但是可以用一些方法估嘛!全国统计系统就那么5万来号人,哪有能力做隐性经济,别瞎吹牛了。
我告诉你我是怎么估的。比如说娱乐服务业,我参考了很多部门的资料——公安部、团、工会都有这方面的一些调查。此外,很多相关人士也有经验估计。我问过全国各地、各个级别的很多公安局长,他们都有经验估计:公费多少,私费多少,每年抓多少,漏多少,都是经验估计。这个不可能每个人都确认一下吧,成本多高呀,也没法操作。
灰色的很难触及,但也可以估。比如贿赂,就要和中纪委、反贪局和法院等有关方面配合,根据这些部门每年情况进行汇总,然后再做一个推算和数量上的估计。
不精确,但并不是说不精确就不能做这个工作,应该坚持估计。不过是一个误差大小的问题。绝对数也许不精确,但相对数是有效的。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再现,还可以看出各项工作的力度和进度。
《21世纪》:统计系统5万人都没有能力做这个有着极大必要性的工作,那么谁来做呢?
杨:这个事统计局自己做并不好,应该把钱给我们,让我们来做。他们现在是把钱垄断了,自己干不了这个事,也不让别人干。
我的观点是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每年在各部门提供基础情况上进行专业的推测。譬如中纪委每年要提供当年立案审查多少、结案多少,而公安部就提供扫黄的情况,海关则每年公布打击走私的情况,必须提供正式报告和报表。
这个委员会每年发布《中国隐性经济发展白皮书》这样一个统计公报,作为附件放在国家统计年鉴里。不能作为正式的东西,因为水分很难说,然后由国家统计局宣布“公布的是项目专家组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