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铭 北京报道
一加一可以大于二,一减一呢,它会大于一吗?
12月22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第四季度例会,分析当前的货币金融形势。与往常一样,每次例会的召开都会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而每季度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
都被有心人士仔细研读,试图从中找出货币政策变动的蛛丝马迹。
五天之后的12月27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将在这个新职位上履职满一年。一年来,通过货币政策频繁操作,人们充分领略了这位博士行长的施政风格。而就在人们预计分拆出银监会的新央行将遭冷落的时候,看似阳春白雪的货币政策,却出乎意料地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因为越来越多人的利益,正日益深刻地受到它的影响。
“周小川上任以后,这一年来央行货币政策操作非常透明,非常国际化,市场的反馈也比过去敏感多了。”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评价说。
左小蕾就对周小川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感受颇深,而在央行行长的位置上,周小川继续了他的这一风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央行不断出手的同时,其政策出台频率与力度亦堪称空前。这会不会是一个强势央行的前奏曲?
应对经济变局
2003年,央行经历了历史上最为深刻的变革:金融监管职能被分拆出去,货币政策的职能进一步加强。
同样在200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富有戏剧性的变化:年初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年中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让中国经济面临着极大的威胁;而进入下半年,宏观经济却又“报复性”反弹,一牛到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主任魏加宁将今年的宏观经济总结为“三大”特点,“一是非典的冲击大,非典时期连街上的饭馆都没人去了,这种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二是取得的成绩大,中国经济在多种不利因素的冲击下,依然取得了很高的增长速度;三是经济政策的争论大,各方对宏观经济的认识出现了很大的分歧”。
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操作水平,必须紧盯宏观经济形势。宏观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构成了严峻挑战。
魏加宁认为,“2003年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争论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到底过不过热,经济过热的程度如何?二是引起投资与信贷高速增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三是下一步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
在各方对宏观经济形势还在争论不休的时候,央行已经着手对货币信贷进行控制。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中,央行即曾对货币信贷的高速增长提出警告。周小川认为,通货膨胀的形成一般要晚于货币信贷高速增长六个月左右,因此要早下手控制信贷投放速度。
最初的手段仍然停留在传统层面,央行试图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平衡商业银行过高的流动性。但周小川很快遇到了一个瓶颈——手中的国债数量不多。于是央行开始酝酿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创新。今年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直接在公开市场发行央行票据(之前的2002年9月,央行曾以置换方式发行过相当数量的中央银行票据),至今已经形成定期、制度化的操作模式。
两大措施力促强势地位
除了推出央行票据、颁布“5号令”以外,今年央行推出的大手笔不外乎两个:一是121号文件,二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6月13日,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121号文件),对房地产贷款从批地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加强了管理。这项政策引发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强烈反应,房地产企业感慨“房地产的冬天来了”,称其为“近10年来对房地产最严厉的一个通知”。
而上调存款准备金的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则更为深远。
8月23日,央行宣布,从9月21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由6%提高到7%。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由于准备金率政策威力巨大,一般央行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使用,平时主要靠公开市场操作来进行微调。而这次央行使出货币政策的“第一猛药”,无疑向市场坚定表明了控制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决心。
从效果上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极大地提高了央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动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将此形象地称为“反客为主”:“央行先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冻结金融机构的资金,然后再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出来,这样央行在市场中的地位就主动了。”
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央行货币调控收到了成效。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6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长速度已经有所降低,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
但与此同时,上调准备金率的副作用也开始暴露,债券市场一蹶不振,国债发行出现困难。
“央行上调准备金率的当天,央行召集部分学者开会,我当时就提醒决策层关注准备金上调的连锁效应。”夏斌说,“由于准备金率上调,国债回购的问题可能暴露,国债的发行可能会遇到困难,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有可能会出现紧张局面。”他认为,央行既然已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尽量通过积极的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加强同市场的对话引导市场预期等措施,防止市场利率的过度波动,适度把握市场利率水平,把可能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新央行新布局
在推进货币政策改革的同时,周小川还在内部调兵遣将,调整了诸多司局级领导干部,谢平、易纲等学者型官员纷纷出任央行关键部门领导职位。10月,易纲走马上任货币政策司司长,谢平则开始执掌新鲜出炉的金融稳定局。
分析人士指出,由学者型官员出任关键司局职位,显示了周小川领导下的央行在提高货币政策科学性方面的决心。
“央行现在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夏斌说,“金融市场各参与主体与央行的博弈越来越精彩。现在是金融市场参与者紧盯着央行,猜测央行下一步的举动;而央行也在关注市场参与者,猜测他们下一步的举动。双方的这种博弈,加大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
在提高货币政策操作水平上,央行的确也是用心良苦。今年6月,国务院调整了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新一届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有三个特点,一是增加国务院分管金融业务工作的副秘书长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二是增加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为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单位;三是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代替原来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单位。经过调整,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有利于发挥其货币政策咨询议事作用,便于货币政策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使社会各方面对货币政策制定的意见都能有所反映。
央行的改变还反映到了货币体系的最基本层面——12月17日,央行就调整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公开征求意见,这无疑为央行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打下基础。
我国曾于2001年6月份第一次修正货币供应量,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2002年初,第二次修订货币供应量,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尽管经过两次修订,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它仍未全面反映金融市场的变化,因此央行决定再次调整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密切关注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
经历了一年的风风雨雨,来年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夏斌分析说,“目前货币信贷增长速度是压下来了,但央行的窗口指导发挥了很大作用,明年一、二月份货币信贷也许会出现反常增长,央行将面临新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