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铭 北京报道
《21世纪》: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然而国有银行仍没有从根本上走出困境,如何看待目前改革所处的阶段?
何德旭:十多年来,国有银行所进行的一些改革大都是在转变国有银行的经营机制上
做文章,是一些表面上、形式上的变化,改革还没有真正触及具有实质意义的体制问题。而在完成相对容易的改革以后,剩下的改革都是极为困难的、艰巨的,都是要“伤筋动骨”的,国有银行改革已经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银行“要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并且提出了“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的具体要求。完全有理由相信,2004年的国有银行改革将始入快车道。
《21世纪》:银监会已决定选择一两家国有银行进行改革试点,最终目标是上市。您对国有银行上市有何评价?
何德旭:上市是四大行充实资本金并实现股份制改造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是国有银行扩张自身规模、提高竞争力、迎接国外金融企业挑战的客观需要。世界上著名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但是,并不是说上市之后国有银行就“万事大吉”,现在的许多上市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国有银行上市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或一种选择,而决不是最终目标,改善治理结构、理顺产权关系、建立健全运营机制等,远比上市重要得多。
有必要提及的是,有关部门已经明确,在2004年及以后国有银行的改革中,将注意借助国际上的中介机构和吸引合格的外资金融机构,欢迎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参与我国银行业机构的重组和改造。改革借助于“外力”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与此同时,也应该借助于来自国内的力量,特别是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的力量,让它们也能够参与到改革中来。
《21世纪》:资本金严重不足是长期困扰国有银行改革的一大难题,您认为应该通过什么渠道来补充资本金?
何德旭:从目前的情况看,继续依靠国家财政发行特别国债来弥补国有银行的资本金肯定是不现实的,这不仅是因为本来就很困难的财政难以承受,还因为这也不是从根本上解决国有银行资本金不足的办法。
借鉴国际经验,要充实国有银行资本金、维护金融稳定和健康发展,就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也就是通过股份制改造,吸纳新的资本,建立一条正常、稳定、有效的补充资本金的方式和渠道,从根本上促进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除此之外,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也是一条有效的补充渠道。当然,还可以探索其他的方式。
《21世纪》:如何尽快消化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
何德旭:1999年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为四大行卸下了1.4万亿元不良资产的沉重包袱。几年来,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债转股、资产置换和转让、资产重组、拍卖、打包出售甚至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方式,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
总体上看,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效果还是不错的。但应该明确的是,对于国有银行现存规模巨大的不良贷款,仅由国有银行自身想办法化解,可能是不现实的,应该考虑政府及有关机构的适当介入。同时,还应该强调,要下大力气从根本上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贷款。(何德旭教授现任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