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21世纪年终特刊 > 正文
 
财经:世界顶级投行“中国造” 奢望亦或可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27日 16:0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廖新军   上海报道

  内地投行的“盛世危言”?

  2003年12月22日,世界著名投行高盛发表了它的岁末“预言”。

  在这份“预言”报告中,高盛分析师指出,中国很可能会在未来4年赶超德国;而下一个目标便是在2015年赶超日本;到2039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超越美国。

  事实上,作此预言的,并非高盛独此一家。早在几年前,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就曾表示,中国经济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如此,不难理解一个中国世纪似乎即将来临。

  如此,不难理解世界五百强纷纷转战中国。

  如此,不难理解华尔街巨头们近期不约而同频频造访中国。

  2003年9月,美林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斯坦利.奥尼尔和JP摩根当家人威廉姆·哈里森相继显身北京;10月下旬,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首席执行官约翰·麦克来华;此后的10多天里,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官裴熙亮与高盛首席执行官汉克.保森接踵而至。

  有消息称,华尔街巨头们此行的目的是游说国内有关部门,向外资机构授予投行业务许可,并称这将加速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发展。

  尽管至今还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华尔街巨头们已达目的,但“山雨欲来”终将不可避免。

  “内地资本市场现在不向外资投行开放,一旦允许外资投行进来,必将成为他们的天下,而内地投行将不堪一击,连一点机会都没有。”郎咸平教授认为。

  业内人士惯常的说法是:内地130多家券商的总资本金之和,还不及华尔街一家,更不用说业务收入与利润。

  郎咸平认为,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投资银行最重要的“资产”是信用。世界顶级投行多年来在这方面积累了的财富远非中国内地券商可比,而且国内券商频频发生助上市公司作假事件使其信用度大打折扣:“设想一下,一旦市场开放并且可以自由选择的话,国内大项目有谁还会选择本土券商?”

  郎的分析虽未涵盖更多的因素,不过对于急需发展的国内券商而言,他的警示仍不失为当头棒喝。

  世界一流投行梦

  “从短期看,中国内地投行过于弱小,市场开放后将会处境艰难。但从中长期看,世界一流投行‘中国造’的机会相当之大。”京华山一证券执行董事暨投行部主管温天络认为。

  温天络指出,中国内地是否有机会“制造”世界顶级投行,除投行业自身的因素外,还要看内地经济实力及资本市场的规模是否足以支撑起其发展的空间:“世界一流投行绝大多数集中在美国,是因为美国本土的经济实力与资本市场规模大,而日本投行业的发展依赖的也是这个。”

  从高盛的“预言”及中国经济发展现状而言,顶级投行“中国造”的土壤之一——中国内地经济实力——正近乎肥沃,而制造顶级投行所需的阳光和水份——内地资本市场的规模也相当可期。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经济学家陶东认为,到2010年,中国国内股市将成为全球第二或第三大股市,市值从目前的4500亿美元上升到2万亿美元。

  因此,“内地出现世界一流投行不是没有可能,只是目前还无法判断谁有这样的资质”。温天络认为,“无论谁要成为世界性投行,首先要成为本土市场的行业龙头。”

  温放眼的是30年-50年时间,不过,羽翼渐丰、蠢蠢欲动的内地券业,似乎不想等太久。

  中银国际前董事长刘明康就明确提出,要将中银国际“努力建成国际化、规范化、提供全面服务、有持续竞争力的一流投资银行”。

  中银国际总裁李山对此似乎信心十足。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现在的国情而言,中银国际有能力成为一家中国人自己的世界一流的投资银行。”

  中银国际的信心并非空穴来风。截至2003年6月底,中银国际主持了54家企业国际资本市场IPO项目,共参与了155家公司的承销工作,集资总额超过3800亿港元。

  2002年,中银国际在香港IPO市场排名第一,银团贷款占70%的市场份额,资产管理规模排名第三。

  2002年起,中银国际“返乡”的步伐提速。

  2002年3月,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5亿元。

  同年10月,中银国际证券获准收购原港澳信托的20家证券营业部,从而进入国内二级市场的经纪业务。

  2003年12月,中银国际证券与美林投资管理合资的基金公司获准成立。

  在国内,可与中银国际比肩的竞争对手是中金公司,而有所谓“金银之争”的说法也由来已久。

  中金公司的有关资料称,自己是由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和大型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国际投资银行,“中金公司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众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资本市场项目,确立了其在中国投资银行业的领先地位”。

  “尽管我们还无法判断它们能否成为世界一流投行,但在所有本土投行中,它们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国内一位券商人士说。

  成长路径:合资还是独立?

  李山表示,中银国际不会做一个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我们的民族感情也不能容许我考虑中银国际走中外合资的道路。当然,当初中国政府组建合资的中金公司是合适的。”

  中金公司有关人士介绍,中金公司成立之初就担负着政府赋予的历史使命,即“引进国际先进的投资银行技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战略重组和海外融资提供多种服务,并为中国的投资银行业树立一个样板”。

  一位青年学者分析,中金公司成立之初的内外资股比例各50%,由于存在文化冲突和利益冲突,造成股东层面的剧烈震动。事实上,中金公司的股权纷争与高层震荡几乎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尽管如此,作为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行,中金公司由于成立时间早,以及持有境外承销资格等“特权”,几乎将所有大型国企,包括中移 动、中石化、中石油、中国联 通、中国人寿等,海外IPO项目纳入囊中,而A股上市的国企大盘如宝钢股份、中石化、招商银行等亦大多被其承揽。

  中金公司的项目始终成为国内投行界关注的焦点,但其发展战略似乎一直不太明确。

  “但中金公司的合资路径并没有错。”一位国内券商研究人士评价说,“正是在与大摩合资的过程中,中金学习了西方的投行技术、迅速地积累了经验,而且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合资仍是国内投行成长的道路之一。”

  事实上,按照有关规定,截至目前,合资也是外资投行进入国内市场的惟一途径。

  自中国入世后,由湘财证券与法国里昂证券合资的第一家中外合资券商“华欧国际证券”于2002年12月成立;2003年年底“长江巴黎百富勤证券”成立;而正在谈判中的合资项目更不胜枚举。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外合资投行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一样,其成长会有一个“天花板”。外资方之所以合资,是为了进入内地资本市场。而一旦合资投行发展到足够强大,并在国际市场成为外资方股东潜在竞争对手时,外资方未必会再支持合资投行。

  另有券商人士指出,此时,双方肯定会通过调整股权比例达到新的平衡:“要么成为中方控股或外资控股,甚至变为独资。”

  问题的关键是,在此过程中,本土投行能否迅速积累经验,优化各种体制,吸引人才,成为本土投行巨头。

  如果本土投行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应行动,“在此基础上,中资投行最终也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并购其它投行。”

  不过,郎咸平似乎比较悲观。他认为,在外资投行进来之后,国内投行大部分必死无疑,剩下的只能发展成为专注细分市场业务的投行,如证券经纪、中小型企业IPO等等。而合资投行的最终发展趋势是,多数为外资控股或独资。

  “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制造业,不是金融服务业。”郎咸平认为。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都市生活掌中搜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捕 订阅新浪新闻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身体与身体对话
爱要这样做出来
非常笑话
酷辣笑话过足瘾头
让生活特别有滋味
图片
铃声
·[阿 杜] 坚持到底
·[和 弦] 我愿意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索尼数码相机
  • DSC-P2 超低价
  • 索尼 DSC-P72
  • 淑女疯狂
  • 火辣露乳装新上架
  • 买内衣送性感大礼
  •   理财新时尚-收藏
  • 网上钱币卡市场热
  • 邮品一族交易社区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