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庄礼伟
做负责任的大国
2003年,东盟在中国国际战略框架中的地位大大提升。10月,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且和东盟签署《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从而把与
东盟的关系定位从“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提升到“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必须寻找自己的战略依托,而有可能建立经济—安全相互依存结构的东亚,是中国可以培养的战略依托。由于一个在经济—安全上更加紧密的东亚需要一步步来建设,因此,中国把障碍较小的中国—东盟“10+1”关系当作整个东亚良性互动的起点。
此外,从中国的“负责任大国”的目标来说,也必须先从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做起,让亚洲邻国感知到中国的崛起是一种“温和的崛起”。中国的第一个战略依托、第一个应当负起责任的区域只能在自己的周边寻找,而这个战略依托自身必须有一定能力,同时又有求于中国。这样,东盟就进入了中国多个战略目标的交叉视野当中。
要让东盟成为中国的战略依托,中国首先必须在经济和安全上对这些国家起到一个援助者、稳定者的作用。目前中国的GDP占亚洲的1/6,对东亚出口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日本,中国在周边安全课题上也发挥着越来越多的积极作用。而东盟对于中国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东南亚是中国油轮的必经之地,一个善意的和稳定的东南亚也是对未来中国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有可能为双方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从“10+1”到“10+3”
现在中国正在一步步做的是,建设“10+1”自由贸易区,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再把中国与东盟关系推向全新水平。预计到2010年,中国和东盟将初步形成一个拥有18亿人口、GDP达2万亿美元、内部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庞大的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的效能也在逐渐被中国与东盟双方所体会。例如今年中国和泰国实施关于水果和蔬菜的“零关税”协定之后,泰国对中国的热带水果出口和中国的温带水果对泰国的出口同时增长,之前的顾虑烟消云散,中国成为泰国人心目中最友好的亚洲国家。
由于“10+1”成员全部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和竞争力有诸多不足,“10+1”要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有重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板块仍然任重道远。因此,“10+1”必须向“10+3”(把日、韩吸纳进来)发展,走向全面的东亚合作,扩大合作的腹地,提升合作的质量。
事实上,“10+1”就是这样一条激活东亚一体化进程的“鲶鱼”。
就在中国与东盟共同确认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之后,12月11日,日本-东盟特别首脑会议在东京举行,日本提出要与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正式谈判自由贸易协定,还提出“东盟优先”的对外援助政策,提出建立“东亚共同体”。看来日本的反应不算迟钝。
在中国、日本、东盟三边关系中,中国—东盟的经济互动规模相对较弱。现在的课题是将三边关系揉合成一体,再加上韩国,将大大提升东亚的经济竞争力。目前中国、日本、东盟都在争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主导权的局势,最终可能引出一个多边协调、共同主导的“地区主义”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