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云辉
成都报道
用“如火如荼”来形容中国当前的市政公用市场,这一点不为过。
经过近两年从上至下的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一个开放的市政公用行业市场正以每年千亿的速度迅速成长,但就在这场喧嚣与冲动的成长过程中,太多的问题有待解答。
国资抬头看
一个基本的现实是,市场制度已经从竞争性领域走向垄断性领域,吸引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已经成为当前市政公用行业的趋势。
但民资外资涌进后,国资怎么走?一个错误的观点是开放市政公用市场,就一定是“国退民进”。事实上,开放只是行业市场化、促进竞争的基础。“我们现在营造的是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成都市市政公用局公交管理处处长罗华贵说。
在这个公平的平台上,谁进谁退是由市场说了算。
对成都公交集团监事会主席张先知来说,2003年12月18日无疑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在当天的成都公交线路特许经营权拍卖会上,成都公交集团从25家企业中浴血杀出,连中A、B两标,以2950万元的总价包揽了14条新开公交线路的8年经营权。
以四川的燃气改制为例,成都市煤气总公司的改制方案已经吸引包括香港的中华煤气、百江燃气等在内的燃气巨头窥视。
他们共同的担心都是能否取得公司的控股权。但形势对他们并不乐观。四川省人民政府于6月16日下发的《关于加快市政行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规定,市政公用行业中供气、供热和供排水管网、地铁及轻轨的建设、经营、引资改制,原则上由国有资本控股或相对控股。
事实上,至今成都市仍未有一个明确的改制方案出台。更有业内人士认为,成都燃气改制方案应该不会离四川省政府的文件太远。
同样的思索也在很多城市存在。而此前于7月29日改制的深圳燃气集团亦是先例。在吸纳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和四川新希望集团之后,新公司的股权比例为:中华煤气持有30%的股权,新希望持有10%的股权,而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则以60%的股权保持控股地位。
成都市市政公用局官员告诉记者,对于开放市政公用这样一个特殊的市场,控股权的问题并不像传统的国企改革一样简单,成都市也在寻找合适的改革方案。“我们将积极而不失慎重地进行。”成都市市政公用局副局长刘继平说。
政府的本位与平衡
这些问题的解答其实都系于一点:政府在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平衡点选择。一方面是开放,一方面是稳定。
“市政公用行业直接关系民生,如果企业出现问题,将直接波及社会。”刘继平说。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在武汉市武昌火车站出站口50余米处,一座屡屡成为当地新闻热点的“天价”公厕。据当地媒体报道,在去年8月的一次竞标中,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价,环卫工人余文学以46.95万元价夺得一年经营权,但因非典期间火车站人员流量锐减,即使靠涨价也无力维持经营,城管部门不得不将其收回。然而在今年8月27日的竞标中,这座公厕又以62.15万元的高价将经营权拍出,但刚经营不到1个半月,该公厕就因超标收费于10月8日被再次收回经营权。
这一涉及公众利益的设施,竞标过程中一味强调“价高者得”,结果由非理性投资者拍出的“天价”超过了公众的承受能力,由此造成公共设施服务商业化的隐患。
所以可以看到更多的政府在市政公司市场化的过程中,对价格等敏感因素也在进行控制。在去年和今年成都市的两次公交线路特许权出让过程中,都采取了“满5去1”的规则,即在10家参拍企业报出的价格中,排名第3的企业中标,在15家参拍企业报出的价格中,排名第4的企业中标,以此类推。“这样有效地遏止了为了‘天价竞标’,令企业同时可以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罗华贵说。
这可以被看作是在市场化过程中,政府对行业企业既不失公平,又能进行稳定性调控的巧妙平衡。
另一方面,政府的行业监管、立法等内容也将有一个重塑的过程。
“我们正在向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努力,不断提高市政公用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相应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经营机制和政府监管体制。”刘继平说,“比如我们正在修订《成都市城市燃气管理条例》,其中与现在情况不适应的地方都会全部调整重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