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副主任汪宇明
调整不能“一刀切”
见习记者周扬
上海报道
目前,全国仍有不少省份在继续进行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汪宇明的建议是,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对适应的政区框架,谨防“一刀切”现象。
《21世纪》:目前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汪宇明:最首要的是目前我们的基层政权——包括一些县和乡的领导,对政区基本知识和规律不了解。
我们需要在政区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相互关系上普及教育,同时提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行政区划是国家权利的地方配置,首先就涉及到权的问题,怎样去制约监督;其次就是利的问题,协调不好很多利益矛盾就派生出来。
《21世纪》:那么怎样协调合并乡镇之间的利益?
汪宇明:主要是上级政府协调。过去做行政区划工作的比较省力,因为都是保密地制定好方案就实施——怕引起什么纠纷,怕还没撤并下面就先分东西。在产权信息不完备的社会里面,个人利益和各种显性利益、隐性利益暴露之前,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是少不了的。调查研究以后,再进行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因为老百姓的利益是蒙不过去的,蒙过去以后,新的行政区划即使实现,问题还是会显现出来。
《21世纪》:我们在长三角一些城市采访发现,不少地区采取富镇并穷乡的调整方式,结果却是富镇不再富、背上穷乡的债务包袱;穷乡更穷了。您如何看待?
汪宇明:共同富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这种历史沉淀形成的问题不能归结于行政区划调整,因为还涉及到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但精简政府人员是一定要做的。如果还是那么多的干部那么多的工作人员,农民怎么可能养得活?东部有困难,西部困难会更多。
至于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各个地方情况也不一样,不能“一刀切”。东部、中部、西部差异很大,要区别对待。
《21世纪》:各个经济基础不同的地区,在撤乡并镇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的策略?
汪宇明:总体来讲,乡镇行政区划在各个地区各个县都会有不同的特点。企图用一个政策,一个模式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也是不实际的。行政区划调整中要强调政区的归属感,不能拉郎配,违背规律。另外历史沿袭的、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民俗的各个方面都要相适应。撤并的过程中要尽量考虑这些因素。
我曾经到不少地方调研,发现当地官员根本就不懂行政区划。在过于关注某个问题的同时,把其他东西丢掉了,那就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21世纪》:目前有很多传闻,比如有些省要撤,有些省要分拆,您如何看待?
汪宇明:这个问题要15年以后再谈。经济发展实力增强到一定程度以后,自然会对上层建筑提出变革的要求。现在人为地划来划去是不合适的。
整体来说,目前的行政区划还是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只是进行一些微调,比如乡镇规模的扩大就是一种调整。这个调整的过程中有好有坏,坏的也有可能是政府操作质量的问题。打个比方,行政区划其实是个庙,庙里的住持是关键,如果住持念经念不好,庙建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