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官员选拔新生态
见习记者司宇宁
江苏报道
对2003年的江苏省政界来说,“公推公选”成为热度最高的一个词,沛县孟铁林们因此过上了新的政治生活。
孟铁林,原为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通过公推公选方式,当上了沛县的代县长,并于12月16日获得了徐州市沛县人大常委会的全票通过。39岁的孟因此成为我国首位走马上任的公推公选县长。
紧随其后,12月17日,常州市人大常委会以同样方式,任命“公推公选”的金坛市副市长吴晓东为该市的代市长。12月18日,南京市白下区、雨花台区区长推荐人选也已经确定。
竞选过五关
所谓公推公选,就是公开推荐,公开选拔。记者掌握的情况,江苏省“公推公选”主要分为8个阶段:(市委)下发通知并进行工作部署、报名和资格审查、民主推荐、驻点调研、演讲答辩和民意测验、进行考察、确定提名人选、决定任免。
比如,在“公推公选”沛县县长人选的过程中,孟铁林和徐州市70位报名的处级干部一道,经历了5轮激烈竞争:全市700多位处级干部投票;近30位市级干部投票;驻点调查研究完成报告,进行演讲答辩、民意测验;江苏省委组织部考察;徐州市委30余名市委委员投票。孟铁林脱颖而出后,又经过江苏省委组织部审批并在当地媒体上公示,最后才被提交到沛县人大常委会研究审议。
特别的是,江苏省此次拿出来“公推公选”的干部职位,不仅有处级的沛县县长、金坛市长,还有副厅级的南京市两个区长,他们都属于省管干部。对这一级选任制的正职干部进行公推公选,在全国还是首次。
据南京大学行政管理学院教授王军介绍,“公推公选”打破了传统局限,变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为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
徐州市委组织部官员也说,按照传统的做法,首轮民主推荐和民意测验的参与者:徐州1000余名副处级以上干部以及123名沛县当地、外县和市直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在以往都只是局外人;而此次在决策中起作用的市委全委会约30名成员,除了其中的十几名常委外,其余的在以往也都是旁观者。
“‘公推’中的两轮民主推荐以及‘公选’中的评委打分和民意测验都表现了较以往更大的基层民主,而最后的全委会票决则表现了更大的决策层民主。”该官员评价说。
“在‘公推公选’方式下,跑官的没法跑了,卖官的没法卖了,而想通过论资排辈升职的熬官者,显然更没了希望。”孟铁林的一位竞争对手解释说。
宿迁模式
沛县、徐州和南京“公推公选”正职领导人选,是此前在江苏省宿迁市大规模实施的“公推竞选”模式的延伸。
4月18日,宿迁市宿豫县发出一份简章:为进一步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扩大民主,强化竞争,全面落实和保证党员、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不拘一格选拔优秀领导人才,宿豫县委决定面向全县“公推竞选”该县曹集乡党委书记、侍岭镇镇长。
此举拉开了江苏省“公推竞选”乡镇党政机关正职领导干部的序幕。在5月9日到6月18日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宿豫县通过“公推竞选”的方式,将其所辖的曹集乡、侍岭镇等13个乡镇党委书记、镇长的职位接连易手。
宿豫县“公推竞选”13名乡镇党政正职的做法,迅即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8月份,中共中央组织部派员对此进行专门调研,总体上认为“是选准人用好人机制的一种创新”。
有了中组部的首肯,宿迁市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公推竞选”乡镇党政正职的做法。目前,宿迁市泗洪县、沭阳县等县区又相继采用同样的办法产生了10名乡镇长。
据称,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对此两次做出批示,要求总结推广。不过,随着“宿迁模式”的升级,“公推竞选”演变成为了“公推公选”。
南京市委组织部干部三处处长曲宇宙说:“公推公选和公推竞选并无本质不同,只是随着竞选的‘级别’不同,对报名者的‘参赛’要求不同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