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祖六(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经济是否可以在中长期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我个人的看法是肯定的。从经济增长的理论,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尤其从跨国经济增长来看,中国具备一些关键的基本的因素,我想介绍六点:
第一是追赶潜力。经济增长理论表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初始的人均收入越低,增长速度越快,中国经济经过25年的高速增长,人均GDP增长依然很快,即使按购买力平价,中国
的人均GDP也只有3000-4000美元,显然中国的人均收入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非常的巨大,追赶空间与追赶潜力仍然巨大。
第二,高投资增长。快速的资本积累是东亚经济起飞时期都曾经历过的一个过程,中国GDP增长目前来说主要靠投资拉动,但不少企业家对此持怀疑态度,尤其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后,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受到质疑。在我看来,中国目前的投资增长率20%-30%是非常高速的,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率已经高达40%,而中国投资占GDP的比率还可以升高1到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资本密集成本依然较低,我们把资本存量与产出作了一个比重,在全球依然是最低的,所以也有很大的空间,无论是在公共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厂房、住宅、汽车等等都有很大的投资需求。而且非常重要的是,高投资率又以国内储蓄率做支撑,我们的国内储蓄率占GDP的40%,仅次于新加坡,显然与发达国家不一样,我们不需借外债来维持高投资。更重要的是在投资活动中,虽然目前依然有较大的政府基础设施的支出,但是民间的投资正逐渐成为主体,私人企业、跨国公司在投资中的比重越来越高。我们在投资中当然要关注效益问题,所以金融体系的功能是动员储蓄,分配收支,金融改革非常必要,这是未来三五年中国要高度关注的改革的挑战,只有金融改革到位,我们才能够继续维持高效益的投资。
第三是劳力资源。这是指人力资本。从数量来说,中国的劳动力不只是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得到了改善,通过教育,我们的师资力量,人才指标等在全球来说都是比较高的。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非常低,在制造业中,中国的单位劳力成本是韩国的四分之一,日本、美国的二十分之一。有很多跨国公司,有很多台商、港商在中国设厂,急需一大批技术工人,而未来二十年,中国显然不缺劳动力。
第四是宏观经济政策。从1993年经济过热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经历了过热、低迷,现在处于重新崛起的过程。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中国政府在驾驭维持经济周期活动方面,已经可谓是炉火纯青。我觉得在宏观经济能力方面,中国确实是佼佼者。
第五是市场机制初步建立。二十五年来,传统的中央计划制度已经打破,私人经济、自由竞争秩序逐步建立,私有经济得到改善,私有企业与私有产权是现代市场的机制,是财富源泉增长的动力。
第六,中国正在向外向型经济努力,走向全球化。在二十五年前,邓小平先生决定改革开放,二十年以后的中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出国大国、进口大国,在全球排名已经跃升到第四位,贸易总额占全球的40%,GDP超过一万亿美元,这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看到很多经济体,比如香港、新加坡有很高的贸易比例,但是像中国这样的大陆经济体系,有这么高的贸易量是绝无仅有的,国际贸易投资全方位地开放,使中国能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投资增长未来在中国将逐步有所放慢,但是投资效益会逐步提高。生产率的增长将逐渐取代资本积累,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1793到1978年是中国日渐落伍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3年是中国经济起飞的时期,是高速发展、奋起直追的时期,这个时期还会持续一代或者两代人。经过25年的高速成长以后,我们的GDP在全球的比重已经上升到5%,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我们占全球的比重将上升到10%,到2050年也就是中国完成了全面建设的时候,我们的GDP将会上升到20%。我预测中国经济的规模将在2050年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经济体,人均GDP在2050年将达到15000美元,毫无疑问,中国将由一个低收入国家变成高收入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