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杨凯生
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当前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处置解决存量问题。
许多人一说到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就是当务之急银行应该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监管,努力防止新增不良贷款。一个原因,只要谈到存量不良贷款和处置,就将会涉及到损失如何
弥补,这个问题比较难,所以一般不敢轻易做;第二个原因是,社会上对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管理现状有点误解。比如说最典型的说法就是,在1999年刚刚剥离了14000亿不良贷款,四家银行又冒出20000亿不良贷款,这足以证明,上次剥离不成功,银行应该加强管理、提高现代管理水平、加强监控等等。
坦率地说,我不太赞成这种看法。为什么现在国有银行手中还有20000亿不良贷款,我很简单地说,第一次剥离并不彻底。为了增加银行的责任,也为了减少财政的压力,所以我们是人为设置了剥离的额度。一句话,当时没有允许银行把当时所有的不良贷款全部剥离出来,再加上当时在剥离过程中,同时对部分企业实施债转股,债转股的债券在当时有一部分是政策问题,是可以收息收本的,因此这一部分占据本来已经有限剥离部分,所以,我想替银行说一句,当时的剥离其实并不彻底。
还有,银行在这几年当中关于贷款质量的统计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叫四级分类,现在叫五级分类,现在的质量统计比过去准确,由于统计口径差异,实际上当初银行高出15个百分点。因此,这两个统计一接轨之后,使得原先并没有纳入不良资产的贷款,计入新的不良贷款的统计范畴。因此,人们会产生一种感觉——不良贷款新增很多。
这几年来几家银行新增贷款中的不良贷款发生率是比较低的,就拿工行来说,据我了解,他们从1999年以来,新发放的贷款到目前为止,不良贷款率是1.6%。
所以,我们现在必须集中精力研究一下银行现有的不良贷款,究竟怎么把它处置好,怎么把损失的渠道合理地购并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银行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加快自己的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一味地回避存量的问题,仅仅谈增量管理,我觉得解决不了问题。
第二,采用市场机制来处理银行不良贷款,所谓市场化运作机制,就是应该允许或者应该要求银行把现有的不良贷款按照市场的供应价出售给专业化的处置部门、处置机构。比如说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外国的投资者、中国的其他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不能人为地定价。
我认为第一次剥离对解决银行的部分历史问题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第一次剥离是有缺陷、有不足的,它的不足主要就在于当时是按照账面值等价剥离。账面值等价剥离所带来的问题,还不是一下子豁免了银行的历史责任,使银行今后发放贷款的时候,滋生新的道德风险。真正按账面值等价剥离,最大的弊端在于把损失不能够充分显示出来,使得有关部门不能够及早地安排弥补损失的处置方法。同时由于不能锁定最终的损失,使得对不良资产的考核发生了困难。我觉得今后要处置不良市场,必须按照市场供应价剥离不良贷款。最大的好处是银行可以立即收回部分现金,有效地提高它的资产质量及赢利能力;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不良资产价格的发现功能和决定功能,防止在剥离过程中任何道德风险;三,由于锁定了损失,可以有效地减轻财政部门的后顾之忧,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出来说话,认可或者承认、承诺这些最终损失的办法,只要把最终损失的处置办法承诺下来,实际上就可以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完成之前,让新的战略投资者按照一个好银行的未来赢利能力来决定股权的购买价值,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步伐。
面对加入WTO时承诺的金融开放时间表,我们确实没有很多的时间。我们不能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停滞步伐。我们必须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进程,并且在加快处置过程中,力求收到一个最高的回收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