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11点,南京文昌巷一家小卖部依然亮着灯光。“休息?早呢,起码凌晨4点歇业。”爽快利落的老板娘说,“每天早上必六点开门。”
这家临街小店,不过10平方米左右的“弹丸之地”,经营种类却出人意料地多:衣服干洗、杂货零售、烤肠、关东煮、炸鸡柳。“那个礼品店也是我家的。”顺着老板娘的指向,只见一个也只有10平米左右的小店,门口还摆着一家板栗专卖——板栗是花2000元今年刚
刚加盟的,不过只能做秋冬两季的生意,所以夏天就换卖冷饮。如此“超时”和“超常规”经营,让人叹服。老板娘王美琴说,“当年我们夫妻二人单位效益不好,都下岗回家,这才做起小本生意。”
5年前,买了别人转让的设备开了家洗衣店。可干洗在天冷时生意不错,到夏天就不行。于是半年后,夫妇俩用干洗店的收入,在仅仅10平米的小店硬是辟出一半地盘,作了小卖部。一年后,旁边的一门面转让,夫妇俩一咬牙,3万元年租金拿下,开了个小小礼品店。不过后来看门面嫌宽敞,就隔出一半租给了别人,“要不然房租负担太重了。”这之后这两年夫妇俩又先后加盟了板栗专卖、关东煮、烤肠、炸鸡柳。
发展的经营种类越来越多,这边赚得少、那边就赚得多点,积少成多,不管怎样都有利润。“小店几乎二十四小时不歇业,我们一家就住阁楼上,这样和丈夫两人轮流看店也方便。买的房子2.5万元一年租出去了,来补两家店面每年4.5万的房租。辛苦一年也有5万收入。”老板娘豪爽又透着精明,“没什么计划打算,人家嫌小不肯做、看不上的行当,我们不嫌也不怕吃苦。平时愿意去想,看准了就投资。指望孩子以后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凭着“拼命三郎”的精神和善动脑,生意越做越活。听旁边的街坊说,夫妇俩早就是新街口街道下岗再就业的模范典型。本报记者 曹志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