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必须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和把握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特殊作用,高度重视,始终如一,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
必须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首先是由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的。客观地说,我国的农业资源禀赋存在着明显缺陷: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淡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草原面积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对于中国而言,农业资源比任何国家都显得尤为稀缺。与此同时,水土流失和耕地的沙化退化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水资源的污染还很严重。我国人口还在不断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处于起步加速阶段,需要占用大量的农业资源。这些因素又进一步加剧了农业资源的紧张,同时增加了对农业的压力。
必须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加快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农业处于经济链条的前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工业提供原材料的同时,又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巨大市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虽然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还会不断下降,但是农业对宏观经济的巨大拉动潜力将会逐渐释放出来。我国九亿农民中有4.85亿个劳动力。在努力解决农村一亿多剩余劳力就业问题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农业毕竟安置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就业。我国农业每年为全国13亿人口提供了近5亿吨粮食。通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实现了粮食储备充裕,供应充足的局面。如此庞大的就业群体和粮食的自给有余奠定了我国社会稳定的基础。
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繁荣就没有中国的发展。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只顾局部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只顾在任政绩而忘了子孙后代,如此观念必须从一些人的头脑中彻底革除。只有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审视农业和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真正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才能真正重视并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改变农业的投入观念。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稳定之基。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农业的投入观念。在安排农业的投入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农业特殊性,不能单纯从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待对农业的投入。在解决农业问题上,既要运用市场的手段,又要运用一些必要的政府调控手段。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环节加大投入力度是完全必要的,这也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我国的农业资源紧张,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具有很大的投入空间。中国农业要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具有竞争力,单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加大投入,较快地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贵在“始终”,必须持之以恒,毫不动摇。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农业和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但没有被重视和加强,反而被忽视了。一些地方政府把精力和财力都投到了见效快、出政绩的方面了。虽然他们口头上也讲,但是在头脑和实际工作中却是另一套。这种片面的单纯以眼前利益看待农业的发展观是极其有害的。有人曾经发出这样的呼吁:农业要么不出问题,出问题就是大问题。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作者:本报评论员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