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国家,私人保镖已成为一种像律师或医生一样的普通职业。然而对中国老百姓来说,私人保镖还是一个陌生而又新鲜的事物。如何正确对待这一“新生事物”已引起社会及法律界的广泛关注。
应为私人保镖业立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何家弘教授堪称我国“研究私人保镖第一人”,早在1991年,他就在其著作《私人侦探与私人保安》当中指出:“私人保安业产生于私人侦探业,是私人侦探业的成熟表现形式。”何教授肯定了私人保镖业的存在,认为私人保镖业填补了社会治安管理机制中的空白,弥补了官方警察力量的不足。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私人保镖的发展实际上是社会历史的一种倒退,因为私人保镖在维护老板利益时可能会侵犯普通老百姓的利益,这是现代民主国家所必须禁止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张曙光教授在谈到私人保镖问题时曾表示,按照法律,私人保镖与普通公民没有任何区别,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应有特殊的要求,所有对普通公民适用的权利义务关系对私人保镖同样适用。他说,私人保镖所能做的只是被动的防御,而不可能是主动的进攻。他们的任何暴力行为都应该控制在刑法所规定的正当防卫范畴内,否则就会触犯刑法。
广东广大律师事务所主任薛云华认为,法无明文禁止即被认为许可。目前法律工作者都认识到了私人保镖这一行当的存在,但没有人把它当作一个行业来看待,对保镖的活动范围和准则等,我国暂时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只能以《社会治安管理条例》《公司法》等作为参照。他认为,应该考虑私人保镖这一行业的特殊性,专门为其制定一些法律条文加以规范。
“安全服务”可申请商标注册 但企业登记未涉私人保镖
对于成立“保镖公司”的问题,何教授和薛云华律师都持肯定态度。据从事保镖工作的郑先生介绍,他曾于去年5月在广州成立了一家“保镖公司”,招聘了80多位保镖。他们招聘的保镖身高都在1.8米-2米之间,主要来自部队、武术学校和民间的武术爱好者,思想素质都比较高。那些具有黑社会背景的社会青年他们一概不予接纳。成立这个公司的本意是为了给社会上的“无主保镖”提供一个庇护,制定一些规范,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那些雇佣保镖的老板提供保镖的详细资料,以保证雇主的安全。但是,由于公安部门干涉,这个“保镖公司”在当年9月就解散了。
记者从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了解到,去年底,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调整了商标分类注册的范围,将原来42类商品和服务商标注册扩大为45类,其中新增的或在原来基础上更为细化的允许注册类别包括提供私人保镖、侦探公司、寻人调查等的“安全服务”。但是,商标注册成功后并不等于可以从事商标涵盖的经营活动,注册商标后只能代表商标的持有者可以独享对该商标的使用,但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严格限制在工商营业执照核准的范围之内。目前企业登记还没有涉及到私人保镖的范畴。
广州有“地下保镖公司”
广州市工商注册主管部门的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在为公众服务的保安公司大行其道的今天,广州仍然没有一家可以明确提出为个人提供保镖服务的“保镖公司”。但他同时表示,不可否认,广州仍有一些地下“保镖公司”存在。
何教授认为,“私人保镖”行业内部应定期互相联系和沟通,制定出一个自律机制,形成统一的准入制度和行业标准,对整个行业进行规范。他说,一旦这一规范得到有效的实施,对整个社会的治安、经济的发展都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私人保镖毕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鲜事物,国家目前还没有承认其合法性,是因为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条件具备时会出现相应条例来规范这个行业。
郑先生则谈到,因为现行的法律没有对保镖这一行业作出规定,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他们并不清楚。他们不能以法律为依据,便只好“以老板为依据”了,很难做到“遵纪守法”。若社会能对这一行业制定规范,他相信90%的保镖都会按规定来做,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保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