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开门户,成都平原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共舞
———专访四川大学西部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王益谦教授
布局成都之“西三角”梦想
本报记者 何忠平
成都报道
《21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实施,到现在已有4年多。你是如何评价成都、重庆和西安这3个城市的?
林凌:西部也只有这3个城市称得上区域性经济中心。我认为三个城市都应该清楚自己的定位,从实际出发,做大做强。另外,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但更重要的是合作,尤其是相邻区域之间的城市合作。重庆要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能力还不够;西安也只是在“小西北”有影响力。
《21世纪》:那你觉得应该如何给成都定位?
林凌:成都应该成为四川的6个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和旅游休闲中心,但现在成都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成都的经济实力与其本身的城市地位不相称:第二产业结构没有成型,缺乏一些能支撑它的大型企业。首先应该发展的是轻型制造业,如IT制造业、软件业。
《21世纪》:在四川区域内,要找准定位,成都应该怎么做?
林凌:绵阳是科技城,德阳是重工业基地,从经济圈范围来讲,成都应该把绵阳、德阳包括其间———这不是说让绵阳、德阳成为成都的附属,而是说让双方都成为合作伙伴。但从目前看来,这几个城市的合作并不理想。除行政区域分割的原因外,更多是双方认识不足所造成的。只有通过联合形成一体化,成都才可能大力发展轻型制造业,打造核心竞争力。
《21世纪》:谁是谁的后花园,一直是城市群中的有趣话题。成渝如何合作?
林凌:成都和重庆的合作,应处于一种共建成渝经济区的格局之下。需指出的是,成渝经济区并不只是成都和重庆这两个地方组成一个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中的“成”,应该是代表四川的一个部分。
成都要发展,必须打造两个经济区:一是在四川省内的成都平原经济区,联合绵阳、乐山、德阳等做大做强;另一个就是跨省区合作的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否则的话,成都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服务能力将大为减弱。
《21世纪》:如何看成渝之间的“竞争”?
林凌:举个例子,成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底子不错,但重庆在摩托车、汽车生产上更具优势,按常规,重庆应以整车生产为主导,成都在零部件上搞好配套。实际情况是,成都把四川丰田拿来与成都一汽合作了;重庆的汽车、摩托车企业为了取代在四川的合作配套,近年来又在永川等重庆市辖郊区市县开始布点生产。
在GDP的导向下,谁都想干出点政绩。适当的重复建设未必不可,可以加强竞争,但如何掌握度,这是一个问题。对政府而言,就必须做好引导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