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华诞。这一年,汽车界的新闻不断:宝马进入中国、上海车展因“非典”提前关闭、东风日产全面合资、本田广州出口基地挂牌、丰田发动机基地落户广州、奔驰牵手北汽、吉利与丰田交火……再加上一系列汽车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各种媒体充斥着各种汽车新闻,消费者过足了眼瘾。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汽车消费环境在改善,汽车行业真正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与此同时,今年马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十字路口的车也越堵越长,停车的价格似乎也越来越高,限制汽车总量增长的呼声也越来越
强……2003年车市呈现出一片火爆之势,有关汽车的一切都在今年表现出各色特点。还是让记者来细说本年度汽车的各种现象吧。
上市新车竞风流
今年国产车市场新品牌层出不穷,细细数来,一年来上市的新车多达50多个车型,和去年相比几乎增加了一倍。仅以轿车为例,年初,千里马、福特嘉年华、菱帅、三厢POLO等数十种新车型同时抢摊车市。即便眼下已是年底,还仍有新车不断推出:前不久,爱丽舍SX16V自动挡刚上市,号称“中国第一跑”的吉利美人豹也接踵而来,而今日伊兰特也上场与消费者见面。
从特点上说,今年上市的新车不仅多,而且全,价格几乎涵盖了从3万元到50多万元的各类车型,产品由单一型向密集型、多元化转变,微型车、轿车、跑车、SUV,样样俱全。无论从产品的排量,还是从产品的价位上看,其空间都被排满,形成鲜明的级别与层次,而且即使是富康这样属于“老三样”的车也推出了新品。
进口汽车趋向高档化
今年进口车市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据海关统计的最新数据,今年前8个月,我国共进口汽车整车(含成套散件)11.7万辆,同比增长43.9%;前8个月汽车进口数量已接近去年全年12.7万辆的水平;进口金额共计33.4亿美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31.7亿美元的进口额。
今年进口车市场出现了零部件进口增幅超过整车增幅、越野车进口增幅超过轿车增幅、进口轿车金额增幅超过数量增幅这三个新趋势,而且进口轿车明显趋向高档化。今年前8个月,尽管进口数量还未达到去年全年的数量,但进口金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进口汽车单价大幅上升。
有专家指出,进口车趋向高档化,一方面是国产汽车在中低档汽车市场中具有越来越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由于进口汽车许可证的限制,国外汽车公司不得不向高端发展。几乎世界上所有豪华品牌的轿车,如本特利、劳斯莱斯、法拉利、保时捷等,都在中国都找到了市场。
品牌店成为都市新景
中国的汽车热,带动了汽车市场的建设热。各地都在大兴土木扩建汽车市场。据统计,今年全国在建的汽车市场有几十处。
与此同时,汽车品牌专卖店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新品牌能带起一批专卖店,老的品牌也在扩张品牌专卖店,原来没有专卖店的品牌也在向专卖店升级。据了解,上海大众的“4S”店在全国遍地开花;广州本田“四位一体”的专卖店年底将达200家;华晨宝马第一批专卖店就批了24家……动辄几百万、数千万元的品牌专卖店越来越豪华、气派,突出品牌是其显著的特色。
车险市场竞争加剧
2003年,对中国的车险市场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原有的“大一统”车险条款费率,变成了由各家保险公司根据不同人群、车辆专门制定的不同条件和价格的报单,车险产品正向多样化和个性化转变,这是国内车险市场费率改革进程中一次划时代的“变法”。
随着车险市场费率的放开,原来“铁板”一块的保险市场有了消费者选择的余地,带来的是保险公司之间竞争的加剧。每家公司都制定了个性化的条款,都有了自己制定的费率,都有了自己的目标客户,也都有了自己的竞争者,有了风险。
受益的是消费者,有统计数字显示,消费者为这次改革的直接受益者,以北京地区为例,平均每辆车少交保费222元。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车险改革还停留在初级水平,保险条款和费率改革进行得仍不够彻底。但这次改革毕竟为尽快实现国内车险市场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
汽车销售高潮迭起
仍记得身边弥漫着刺鼻的消毒水味儿,出门戴着口罩和手套,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没想到却带动了厂商生产线的飞速运转,汽车一时成为继消毒水、口罩之后“非典”时期最走俏的商品之一。
今年以来,个人收入的大幅提高、新车型的涌现、车价的回落、汽车消费信贷的提速、售后服务的升级……众多利好因素催生了一轮又一轮私车购买狂潮。近几年,汽车市场私人购车比例逐年上升,私人购车已经成为车市的主导,有统计表明,中国具备购买家庭用车的人群已达1200万户,而目前中国的私车保有量还远未达到此数量。深圳、北京、广州等城市,私车销售一片叫好。正是这股私人购车潮流在慢慢变成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全面发展的主要力量。
2003车市呈现出一片火爆之势。相关数据显示,今年,400万辆轿车开上路。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刘文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