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有关执法部门近日上街清理在繁华街区乞讨的乞丐。其实除苏州外,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禁限流浪乞讨人员在一些特定区域乞讨。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是否应当禁讨的讨论中时,我看到了这样两则报道:
在广州一个寒冷的冬夜,来中国经商的印度小伙马克满城搜索流浪者,为的是给这些露宿街头的人送上保暖的毛毯。马克的一些中国朋友受其感染,也积极参与了这次活动。据
了解,马克一共买了108条毛毯,将在3天内全部送给缺衣少被的流浪者。这是12月19日《南方都市报》的一则报道。还有一则是来自12月18日《新京报》的报道:13日晚10时左右,清华大学3位大学生提着开水和方便面,为停留在车站里的乞丐泡面吃。
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看到这两则报道,都能看到报道中那位躺在天桥下用报纸盖在身上抵御冬夜风寒的那个老人,以及那些真的需要一杯热水和一块方便面的人们,也希望都能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这会让我们知道,确有许多人并不像此前我们听说的那样,靠乞讨“致了富”,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还会让我们知道,也许他们会让我们感到碍眼,感到不堪其扰,但他们这样做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还会让我们知道,对于他们而言,如果不让他们乞讨,或许这个世上再没有了善良与爱,他们真的可能在冬夜里悄无声息地离开人世。我希望,所有那些奉劝人们不要对乞讨者施救的人能够因此而闭嘴。
一直以来,这些试图说服人们不要去施救乞丐的人总是不厌其烦地举例说明,有人以乞讨为职业,其乞讨所得比工薪族收入还要高。这我姑且相信,但是难道我们因此就将他们视为不道德人群吗?或以此作为禁讨的理由?我总觉得,如果乞讨真的能获得“高收入”,能让他们在农村的老家盖起两层小楼的话,应当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那是来自社会爱心的积聚,说明仍有很多人对这个群体心怀怜悯,施以援手。对于这种爱心,有什么理由否决?我想,如果看到那么多躺在冬夜的寒风和饥饿中的人,那些义愤者还会这么说吗?
南北两地的两则新闻告诉我们,的确有人真的需要接济。然而,那些试图说服我们的人总在告诫我们说:不要上当,他们的可怜相是装出来的。这我也相信,但是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所有的流浪乞讨者都是在“欺世盗名”?向他们施以爱心,对我们并不损失什么,难道我们有必要先弄清他们的收入情况、家庭背景,并且确认他们不是在行骗之后,才决定是否掏出一枚硬币?或许“装可怜”的人很多,可是如果我们因此犹豫了,冷漠了,是否最终错过了那些急需我们帮助的人?
那些奉劝人们不要施救的原因还在于:救助办法出台了。因此他们就将救助流浪乞讨者的责任推给救助站,并且一再大惑不解地追问:流浪乞讨者,你为何不去救助站?岂不知,救助站除了解决他们眼前的困难,并且仅仅满足于将他们送回原籍之外,并不可能提供更多的帮助。而他们生存的困境不是暂时,不是一天两天。在一个社会的保障机制还十分不周延的情况下,救助站的作用是有限的,来自社会及每个人的爱心还是不可缺少的。
当人们仍在争论乞讨是否合法这样的问题时,我很高兴仍有人在对乞讨人群施以援手。在众说纷纭之中,他们的行动是一种最坚定的声音,你可以拒绝去看去听,但是请你一定要记住:永远不要试图说服所有的人去掉他们心中对弱势者的同情与爱心,更不要试图去阻止,不论什么理由。本报特约评论员杨耕身相关报道见今日A18版(来源: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