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老的大学精神致敬英国名校校长系列访谈 伦敦学院院长迈克·比切
高教产业有更大机会陷入对官僚主义的迷恋
伦敦学院院长迈克·比切
我认为我们要做的是不断自问“我在做什么”、“我打算取得什么结果”、“最后结果是不是值得让我花那么多时间”。这不是高等教育产业才有的问题,只不过这个产业可能由于竞争程度不如其他领域,比如商业,那么激烈,会有更大机会陷入对官僚主义程序的迷恋。我想我们有时就是容易忘了目的,迷失在过程里,花太多时间钻研旁支末节,最后结果却不见得会有多大区别。
本报记者 王尔山
发自伦敦
“我不是艺术家。”拥有骑士头衔的迈克·比切(SirMichaelBichard)以一贯的率直态度说。
这是10月13日下午,他坐在位于伦敦证券街的伦敦学院(LondonInstitute)院长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这座位于市中心的独立大楼也确实看不出特别浓厚的艺术气质,不了解情况的人很难将它与它所代表的英国五大艺术学院联系起来。
这些学院分别是中央圣马丁美术与设计学院(CentralStMartinsCollegeofArtandDesign)、坎贝韦尔美术学院(CamberwellCollegeofArt)、切尔西美术与设计学院(ChelseaCollegeofArtandDesign)、伦敦时装学院(LondonCollegeofFashion)和伦敦印刷学院(LondonCollegeofPrinting)。它们具有独立地位,分布在伦敦不同地区,却又统一在“伦敦学院”的名称之下。学生34000人,当中涌现了一大批享有国际声誉的杰出人才,包括时装设计师AlexanderMcQueen、JohnGalliano、StellaMcCartney,画家LucianFreud、FrankAuerbach和雕塑家HenryMoore。
比切本人以立场鲜明、直言不讳而著称,去年从英国教育与就业部(现名教育与技能部)常任秘书的职位退休,转而出任伦敦学院的院长,从管理者变成被管理者,却不会因此有所顾忌。自今年初教育与技能部发表高等教育白皮书,引发国内新一轮讨论以来,他一直积极参与,就资金分配和学费规定等热门话题提出鲜明观点:批评政府无视艺术院校对国家经济的突出贡献,因为1995~2000年创作产业每年增长9%,超过其他许多经济部门,而政府打算继续在资金分配时向科学技术专业倾斜,这是不公平的;反对学费无限制,支持政府设立学费上限(3000英镑),认为政府这一观点等于承认一些专业,比如艺术院校,其学生与另外一些专业的学生相比,毕业的时候比较不容易得到很好的经济回报。他说,成绩相同的高中毕业生,假如继续上大学,那么,选择法律或建筑专业者,毕业之后得到的平均薪水与没读大学者相比高出40%;而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平均薪水只高出16%。他并且以此为理由,呼吁在资金方面给予艺术院校一个“更公平”的份额。
与此同时,他并不打算坐等政府转变态度,而是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伦敦学院的处境。比如为其争取“大学”的地位,现已获得有关部门批准,明年正式更名,届时将成为英国惟一艺术大学。他认为这有助于提高学校对高中毕业生的吸引力,还能鼓励它的享有国际声誉的毕业生为母校捐款。
1 了解你的精力该花在什么地方
我们的谈话从他的头衔说起。
《21世纪》:先说你的头衔,是rector(原意为教区牧师),跟其他一些大学校长的称谓不太一样,为什么?
迈克·比切:应该是历史原因吧,有的大学用chancellor,有的用principal,美术和设计院校比较常用rector。
《21世纪》:你怎么想到出任一所大学的校长?迈克·比切:公务员转到大学任职也不是新鲜事,格拉斯哥大学的新校长就是一个例子。我觉得我的选择之所以有点特别,恐怕是因为我没有进入传统的学术领域,而是转向美术和设计。
我想要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工作,让我感兴趣的不仅仅是简单地转到另一个机构担任执政官,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我喜欢富有创造力的环境,所以我要到这里来,跟美术、设计、时装、媒体、电影这样的专业打交道,这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不是艺术家,我只是想在一个不同的领域试着发挥自己的才能。
《21世纪》:跟艺术家沟通会不会有困难?迈克·比切:当然会有,但我到现在还不觉得困难,只是有所不同,比如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可能不一样。而政府工作对个人的限制比较大,这里,我要在一种包含更大风险和创造力的环境下工作,这也意味着更大的乐趣。
《21世纪》:以前你是主管教育的政府官员,现在你变成教育界人士,在这段时间,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假如当初主管教育的时候已经知道就好了?
迈克·比切:我想,加入一个机构能让你对这些人的努力有一个更好的了解,知道很多人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全心全意为提高服务质量而工作,这是你作为局外人很难了解的事情。我倒不是说当初我不知道有这么一些努力工作的人,但现在我确实有了更清晰的体会,比如怎样平衡预算,我们有了不起的创意,怎样才能为这些创意找到资金……我倒不认为高等教育有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21世纪》:你希望它改变吗?
迈克·比切:是的。我觉得,不仅在英国,高等教育产业有时似乎太把自己当一回事。我认为无论什么机构,一旦把自己想象得比实际情况更重要,就很危险。高等教育产业确实存在等级制度,并不限于英国。我到这里来是想要在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环境里工作,却发现它是相当等级分明,等级意识相当浓厚。这会阻碍创造力,我打算淡化这套规矩,要让大家知道,无论他们的职位是什么,在哪个部门,都可以为这个机构做出贡献——事实上,我们一些很好的创意就来自资历还很浅的年轻职员。假如你太讲究等级,他们就没机会贡献自己的想法。
我来之前就觉得这个产业有点迷恋会议、文件之类的东西,我们可以做点什么改变这一趋势。
《21世纪》:不过,在一个相当规模的机构,总得有一点官僚主义的东西才能进行管理,只是不能太多,不能太少,是一种艺术。
迈克·比切:是这样,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科学。问题是我觉得大家似乎花了太多时间做一些其实并不重要的事情,比如没完没了地润色报告、研究内部报告程序,这些事情都要消耗精力,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假如你迷恋官僚主义程序、咬文嚼字、循规蹈矩,在这上面浪费太多精力,那么你用来发挥创造力、进行艺术创作的精力就很有限。
不错,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要做很多决定,你要做,我要做,但我们要弄清楚,多花一点时间再三思考究竟有没有帮助。我想,无论在哪个机构,你都要了解精力究竟该花在什么地方。
《21世纪》:你会不会觉得只有头脑清晰,目标明确,才能避免陷入这样一种迷恋,你是不是自信符合这个特点?
迈克·比切:是的,我认为我们要做的是不断自问“我在做什么”、“我打算取得什么结果”、“最后结果是不是值得让我花那么多时间”。这不是高等教育产业才有的问题,只不过这个产业可能由于竞争程度不如其他领域,比如商业,那么激烈,会有更大机会陷入对官僚主义程序的迷恋。我想我们有时就是容易忘了目的,迷失在过程里,花太多时间钻研旁支末节,最后结果却不见得会有多大区别。所以,我们必须确保自己花的时间可以带来区别。
2 未来30年,商界越来越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21世纪》:现在说说你怎么管理这个机构。我们知道,在你的积极努力下,这个学院获准从明年起更名为大学。当时你的理由之一是更名有利于建立商业联系,鼓励校友捐款。这是不是说,校友们因为自己的学校不是大学而觉得比别人矮了一截?
迈克·比切:现在还没有这个问题。主要原因是人们越来越关注一个学术机构的地位。比方说,因为学费越来越高,于是父母更加留意孩子要上什么学校,学校的水平怎么样;过去他们可能满足于一所学院,但我相信,将来他们会希望孩子得到一个大学学位。扩大到国际范围,当父母考虑为孩子选择大学的时候,不论在英国、欧洲还是美国,他们都会留意这是不是一所高质量的大学。这是学校声望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在于确立我们作为英国惟一的艺术大学的地位。要知道,尽管艺术创作行业,比如时装、电影、美术,已经成为英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却没有一所艺术大学。
最后一个理由是品牌,我们在这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假如你在艺术创作行业工作,不管是不是在英国工作,你大概都知道我们这个机构是谁,我们是做什么的,但换了其他行业的人,就没有几个知道,这给我们的联络带来困难。比如我要写信向大公司筹集资金——这是一个必要工作——一开始不得不花时间解释自己是谁,这显然不是一个好主意。反过来,一旦我们取得LondonUniversityofArt或TheArtUniversityofLondon(均译为“伦敦艺术大学”),尽管我还不知道最后具体采用哪个名字,但这个名字本身已经说明:我们从事艺术创作;我们是一所大学,我们是英国惟一的艺术大学。这个名字有助于我们得到更多赞助、争取更多合作伙伴。
《21世纪》:作为一所艺术院校,你怎样挑选学生,确切地说,你怎样判断一个18岁年轻人的艺术潜力?
迈克·比切:判断潜力确实很难,有时我们会搞错,而且,在某些行业有的人的才能,可能要花比较长的时间才会体现。所以,我们要尽力做一个最好的评价,通过作品、面试以及资格考试等等,不会单纯依靠考试成绩。有时我们确实错了,但大部分时间应该还是正确的,培养了许多世界级的画家和设计师。而且,假如我们错了,学生学到一半后悔了,完全可以转到其他学校,毕竟我们不是英国惟一的学校,我们只是惟一的艺术学校。
《21世纪》:有些学科,比如物理学,比较容易检验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果,但在艺术领域,比如这个学校的实验艺术专业,怎么做这两种检验?
迈克·比切:我不认为艺术会比其他学科更难检验,我们这里有一套完善的检验方式,包括确定标准和打分,通过这些分数得出结论,还有外部评估。国内设有一个独立的质量评估局(QualityAssessmentAgency,简称QAA),负责评估大专院校的教学质量。比如,今年我们考虑设置两三个专业,好几个外部专家小组陆续到达,合作完成有关工作。
《21世纪》:艺术可以教会吗?迈克·比切:你不可以创造创造力,你可以教的是一些技巧,人们可以运用的技巧,没有这些技巧,大家可能觉得很难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力是教不会的,你可以通过引用其他人的例子,包括教师和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帮助大家以一种富有创造力的方式充分了解自己所在的专业。假如你能帮助大家了解和分析,我相信,你可以提高大家的创造力和想像力——这已不限于艺术院校,在其他机构同样适用。我的意思是,一些机构比另一些机构更有创造力,原因在于他们从事自己的工作的方式。所以我们有很多方式可以帮助大家发挥创造力:我们给他们机会,我们教他们技巧,让他们可以发挥创造力。但说到底,我们不能教你创造力,那是你与生俱来的本事。
《21世纪》:那么,学生在这里可以得到什么?
迈克·比切:他们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教育,这也符合他们的预期。他们有好的老师、好的同学,还有好的设备,当然我也不是说我们已经有能力提供我们希望提供的全部条件。
《21世纪》:这一局限跟钱有关吗?迈克·比切:是的,我们需要筹集更多资金,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更好地配合这里的富有创造力的气氛。另一方面,学生们还想跟出色的学生一起上课,相互激发,这一点我觉得他们得到了,因为我们这里有一些世界一流的年轻人。环境对教育是很重要的,我们只要最出色的人才,因此你在这里就有机会跟他们一起学习,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我觉得,让一个年轻人将自己的创意展示出来接受同龄人的评判,而这些同龄人可能是世界最好的新秀,真是不容易,这么做需要勇气。当然这也有助于你从一个高起点设定自己的标准,反过来对他们也有好处。我们都知道,假如你能跟最优秀者一起受训,你就有更大的机会改进自己。你可能不再满足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而是通过近距离观察其他人而使自己做得越来越好。这跟音乐或其他专业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条件,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生,未来5年学生们有机会在这个最好的环境学习。
《21世纪》:然而艺术教育未必可以换来高薪职业。对于准备选择专业的学生,你认为什么是学习艺术的理由?
迈克·比切:如你所说,假如只看日后的收入,这里未必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选择,跟商业管理或法律不一样。但我们的毕业生也有像Galliano、McQueen这样的一流时装设计师,他们的收入就很高。所以,我们不会说,来吧,我们保证你将来可以赚大钱。相反,我们大概会说,你必须自己决定什么才是你这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一心赚钱,你可能真该去读法律或其他专业,如果你更重视创造力、美术、时装或设计,我们可以给你一个很好的深造机会,发掘你的创造潜力。
我认为,未来30年,商界越来越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因为成功与平庸的企业的差别将不再取决于管理的质量,而在于创造性的思维的质量。成功、繁荣或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是创新,所以我不认为我们的工作只是在培养下一代顶级设计师,而是为明天的社会培养一批具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年轻人,他们有本事挑战和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因为他们有不一样的思路,可以从不一样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以为在这里可能得到的惟一出路就是成为设计师或记者;在这里得到的培训和信心足以胜任一切机构的工作。
所以,说到底还是自己的选择。《21世纪》:因为竞争已经白热化,最后胜利可能就看谁更有创造力?
迈克·比切:这是一个显著区别,有创造力的人会从不同角度研究一个问题。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学会结成团队一起工作,跳出框框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研究一个问题———有时候,假如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讨论一个问题,就会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案。我认为这是一切商业组织都在寻找的人才,也是我们在这里培养的人才。
3 有激情才有成功
《21世纪》:回到艺术教育的话题,这里的学生有多大机会成为一个艺术家?
迈克·比彻:这取决于学生的潜力,还有你对艺术家的定义。假如你说的是毕加索这样的艺术家,他们的数目从来就不会太多。假如你参加了前几个星期举行的伦敦时装周,你会看到世界最出色的年轻设计师都来了,其中就有我们的许多毕业生,他们也是很成功的。不过说到底,无论什么专业,登上荣誉高峰的人的数目总不会太多;不见得科学领域的学生最后都拿到诺贝尔奖吧。
不过,成功的定义不应该仅仅限于荣誉顶峰,还有我们自己的理解,我们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比如我们的学生毕业之后可能进入创作领域,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过一种不错的生活,或者毕业之后没有进入创作领域,但艺术教育使他们的生活更有乐趣,那么,在他们看来,在我看来,就是成功。
还有,其他专业的学生是不是不会遇到这样的“有多大机会成功”的问题?比如法律专业,很显然不是所有毕业生都去做律师,但不会有人质疑他们是不是成功。毕竟我们需要的是门类广泛的高等教育,这个机构只不过恰好提供美术和设计的教育,而不是法律或社会科学。许多有用的技巧,比如沟通、合作、管理,以及思维方式,完全可以通过设计完善的艺术教育进行培养,不一定非得从某些学科获得。
《21世纪》:社会或家长要不要提醒学生,至少短期而言,艺术专业的学生得到同样水平的薪水的机会,可能不如其他一些热门专业,比如商业管理或律师?
迈克·比彻:我倒不觉得谁有必要提醒他们。我接触的18岁年轻人都很有主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不会因为家长提出一个怎样“合理”的选择就照办。事实上我听过许多人说,本来他们的家长希望他们选择社会学或其他学科作为第一学位,因为那是一个“好”的选择,结果他们回来进修艺术,因为这才是他们真正想做的事情。
是的,有人会建议学生选择一个“有用”的学位,问题在于什么才是“有用”的呢?能带来回报是不是有用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由此而来的心理上的满足感算不算回报呢?许多人的经历已经证明,有激情才有成功,你的激情在哪里,你就很有可能在哪里迎来人生转机。一旦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乐趣马上就出来了,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相反,一辈子做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事情,这样的前景对年轻人不会有吸引力。
至于我,还是那句话,这是你的选择,假如你要的只是一份高薪的工作,一辈子反正也不打算关心其他事情,大概其他专业比较合适,假如你觉得自己有创作方面的潜力,想看看自己能走多远,大概你愿意考虑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可以帮忙。这是你的选择。
所以,我会说,当你准备上大学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而不是家长或其他什么人认为“更加合理”的专业。
《21世纪》:换句话说,大学会不会是一个让年轻人首次尝试发挥自己的潜力的地方?
迈克·比彻:我认为大学代表很多事情,比如提高自己的知识、改善自己的技巧,也是一个发现自己的潜力、增进自己的理解力的地方。我们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我们拥有来自许多国家的学生,其重要意义远远超过学费收入:假如没有多元文化,你怎么可以创造一所世界级艺术大学?多少创作就是源于多元文化激发的灵感!所以,你到这里来,你的理解力、你的艺术才华都会成长———看看Galliano,看看McQueen,他们的作品就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艺术教育能给你的就是这一切。
还有,我们总会特别清晰地记得我们的大学时代,因为这是人生一个关键阶段,艺术教育可以给这一阶段带来一种很不一样的影响,而这也是我鼓励人们选择艺术专业的原因。
《21世纪》:因为人生不仅仅是一份好工作。迈克·比彻:别误会我的意思,我当然关心我们的学生能不能得到一份好工作!事实上我希望他们都能得到好工作。这也是我们努力加强与商界的联系的原因,我们看重的不是他们能不能投资,而是希望他们告诉我们,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我希望这些要求都可以在这里进行培养,比如现在外面都在用什么设备,我们也要有什么设备,学生们就能掌握使用技巧,于是我们的毕业生都可以找到好工作。我当然重视这个。
《21世纪》:你说听取商界的意见,这是不是说,艺术家可以按要求订做?
迈克·比彻:不,不能。但我刚才说的是怎样在不同的领域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其实无论什么专业,学生必须知道将来可能面对什么样的一个环境,并为此做好准备,因为这样有助于发挥他们的才能。也就是怎样在不同环境发挥创造力。
比如记者,你总得知道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国际报纸和本地报纸有什么区别,而这种区别对报道方式有什么影响,你会因此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我们必须了解社会的需求。
《21世纪》:你会不会觉得现在这份工作比政府工作更有挑战性?
迈克·比彻:这是不同的工作,教育与就业部常任秘书的工作令人兴奋、富有挑战、充满压力、令人无奈……
《21世纪》:令人无奈?迈克·比彻:当然,有时会这样,你得不到你要的东西。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工作,不同的挑战,不同的无奈,我很幸运可以尝试这样完全不同的两种工作,在这个国家可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