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强韬略
CIGNA(信诺)2002年营业收入199.15亿美元世界500强排名第227位
中国保险市场的合资政策可能正缘木求鱼。
如果政策目标是让中资公司有时间学习外资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市场经验等,从而增强实力,获得与外资公司相对公平的起跑线,那么,延缓外资公司进入中国的速度,并考究合资方式,是必然的路径选择。
事实恰恰相反。中资保险公司被外资保险相中合资的寥寥无几,其所欲之“鱼”求而不得;外资公司不但以超过预期的加速度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在合资方式上给了中国一个“意外”。
绝大多数的外资保险巨头“择木而栖”,瞄准了中国的产业巨头。中石油与意大利忠利保险、中粮集团与英联保险、中国五矿与法国安盛、中石化与宏利保险、中海油与荷兰全球人寿保险公司、北京首创与荷兰保险有限公司———几乎全是“副部级”超大型国企。
其市场策略不可谓不高明:既然政策允许另辟蹊径,何不找个白纸一张的超大型国企,落地稳健,再徐图发展?何必选个中资保险公司,培养成潜在的竞争对手?
开放超大型国企给外资保险公司合资,等于给外资保险一个软着陆的大盘。除了资金实力和某种程度上的政治影响力,这些大国企规模庞大,数以万计、十万计的员工队伍本身就构成寿险业务稳定的客户群。想想中石油旗下职工有120多万,忠利选择这样的伙伴,包括寿险、养老金、医疗等一揽子服务的团体寿险业务自然悉数收入囊中,这样的斩获殊不惊人?
中国的这些超大型国企除了一个牌照和短期利益外,最终能得到多少呢?除非它们转型为金融企业,否则到双方有分歧时则进退两难。而外资保险则取得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形,对中国保险战略资源的“瓜分”式合资,促使其对中国市场的熟悉和开拓,将如栈道争雄时伐蜀的“屎金之牛”,借此长驱直入,一旦其羽翼丰满后而对合作者弃之如敝履,将奈其何?
只有一种情况是相对均衡的,但这种情形也不算多———如中信、光大、招商系与保诚、永明、信诺的合资。外资保险通过银行等平台进行销售,取了“实地”,中资金融平台以此展开混业服务,促进内部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整合,取了“外势”。
如此一来,中资保险公司将发现自己成为“浅水之鱼”:它们不但没有获得期待的成长时间和市场经验,反而要面对1~2年间涌现出来的无数巨鲸;大客户资源不但没开拓起来,反而加速流失给外资、合资公司。剩下的无非是散户资源,而品牌、市场操作经验恰恰是中资相比外资或中外合资公司的短板,竞争起跑线距离不是缩小而是加大了。
产业巨头涉足保险的意外带来更大的意外。目前,最早开放的一批城市如广州,市场格局似乎“木已成舟”,外资、合资保险公司已占业务份额半壁江山,增长趋势不减———相信其他城市一旦开放,会是类似局面。市场格局与政策目标是否将南辕北辙?(柳剑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