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扬
对于大学本科生来说,无论读的是何种专业,都要求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否则就不能获得学士学位———这是通行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一项学位授予政策。据12月9日出版的《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报道,像复旦大学这样的国内一流大学,本科生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也只有95%,一般本科院校的通过率约为80%,地方院校则低至70%左右。这就是说,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因为没能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而拿不到学位证书。
大学里的任何一门必修课程,都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大学英语也不例外。按道理说,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只要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即通过了大学英语的课程考试,取得了相应学分,英语这门课就不应该成为他们取得学位的障碍。却为何单单英语这门课,在教学大纲之外存在着“额外”要求,非要学生达到四级水平才授予学位呢?
将学位证书和英语四级证书挂钩,显然是为了增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约束力,促使学生在校期间提高英语水平。然而,良好的意图并不能证明这项政策本身的合理性。相反地,由于大学毕业生的学位证书关系到就业、晋升、考研等诸多方面,没能获得学位证书的学生将来会处处受到限制,因而,学校以没能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为由拒绝授予学位,实际上构成了对学生正当权益的侵害。
实际上,由国务院颁布的《学位条例》以及它的《暂行实施办法》中,并没有“大学英语四级必须和学位证挂钩”的相关规定。也就是说,将学位证书与英语四级证书挂钩,只是各高校自行制定的一项“土政策”。只不过这种“土政策”长时间被绝大多数高校普遍奉行,并形成了惯例,才貌似一项有法可依、合乎情理的政策。自1986年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实施以来,这项明显违反国务院学位条例,侵犯了无数大学生正当权益的“土政策”,竟然在中国上千所高校里畅通无阻地被执行了整整17年!而且至今仍然没有被全面废止的迹象。
一项违规政策实行了17年,看上去匪夷所思,其实并不奇怪。长期以来,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教育与被教育、管制与被管制的不平等关系,手里掌握着高等教育资源并掌握着学生命运的各高校推行的任何政策,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服从,而很少有人怀疑这些政策的合理性、合法性,更谈不上向高校管理制度提出挑战。学生们从踏进大学门槛的那一天起,就只能顺从学校的“土政策”,为考四级、拿学位而奋斗,似乎中国的大学就是用来学英语的!
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在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趋势、学生自己交钱上大学的今天,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大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人”,是大学教育的“主体”,而不再是单纯的服从者、被管理者。高校办学必须依法而行,任何政策的出台都应当做到有法可依。类似“将学位证书与英语四级证书挂钩”这样的违规政策,理当废止。
其实,将英语四级考试与学位证书脱钩,并不意味着取消英语四级考试,也并不一定就会弱化英语教育,只不过英语四级考试将变成一种单独的资格考试罢了。那些喜好英语,寄希望拿着四级证书找份好工作的学生,仍然可以自愿参加四级考试,如同有些学生为了增加就业筹码,考取计算机等级证或汽车驾驶证一样。遗憾的是,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如复旦、北师大等)将英语四级考试与学位证书脱钩,绝大多数高校仍然固守着这个“土政策”不为所动,真不知道他们还要坚守多少年!
《市场报》 (2003年12月19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