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庆伟 沈锡权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序幕拉开,珠三角也踏上了提前实现现代化的征程。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正在谋划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的珠三角,为在与长三角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开始将目光瞄向万里之外的东北,南北两地重又开始寻找失落已久的经济纽带。
市场拒绝“东北制造”
“买机床,到沈阳。”这是句老话,但印证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有过的辉煌。但在十几年前,当赵玉民仍像往常那样背着20公斤重的砸机设备来到南方推销时,这位沈阳机床厂的老销售员突然发现,今非昔比,抢手的设备乏人问津。随着机床关税下调,进口产品大举抢占国内市场,昔日占国内市场一半份额、号称中国工业“母机”的沈阳机床首先“趴了窝”,大量产品积压。东北大部分国企也开始出现巨额亏损。
在迈向市场经济后,用计划手段建立起来的东北国企群体,以及依靠行政调拨和国家指令运行的东北经济,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症,与全国大市场的联系纽带开始断裂。鞍钢因每月5亿元的资金缺口而发生了连“文革”时也未曾出现的高炉熄火事件;长春一汽的“大解放”积压数万辆。
而珠三角抓住国际制造业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在市场最急需的轻工业产品制造上取得突破。他们大规模吸引外商投资,开始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加工车间”,步入外向度较高的国际经济循环。
经济界人士认为,东北与珠三角经济区域在市场对接上出现“断裂”,主要缘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观念老、机制老、设备老。由于造不出市场需求的产品,“东北制造”逐渐失去市场。
两个“1000亿”中的商机
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研究员胡春力介绍,我国每年大约要花1000亿美元进口设备,花1000亿美元进口零部件,这些进口件大多流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沿海地区,每年进口设备的花费远远超过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东北等地具备装备制造优势,如果能替代一定份额,不仅会促进自身发展,也会促进国家经济竞争能力的增强。他说,两个“1000亿”现象,说明了我国经济区域缺乏有效互动、协作。
“如果没有区域经济的互动、互补,东北难振兴,珠三角难长久。”胡春力对记者说。珠三角的发展,得益于跨国公司全球产业的转移,如果没有自主发展动力,新的转移还会出现,因此利用东三省的技术、人才和制造业优势,构筑自主发展动力是势所必然;同时,东三省需要珠三角的资金、较为成熟的机制和市场。
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认为,东北资源丰富,工业、农业、能源、原材料等产业优势突出,技术力量雄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珠三角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前景广阔。辽宁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朱绍毅说,从当前的经济现象看,珠三角和东三省两大经济区域之间,人们已开始重视寻找曾经失落的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