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追踪
如今,患者拿着涂满医生龙飞凤舞字迹的处方去拿药的情景,每天都在大大小小的医院里上演。患者往往连开了什么药也不知道,就糊里糊涂取了药,根本无法保证自己能实现明明白白消费。本报《医院处方迷阵抵制平价药店》的报道(详见本报11月27日“食品、健康周刊”C74版)发表后,众多读者表示对文章揭示的几种处方现状深有同感。究其实质,
我们开始关注一个问题:患者对处方是否享有知情权?
鲜有规范处方的文件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了规范医疗工作中的基本操作,不久前出了一本《医疗工作职责制度及管理规定》的内部资料。为此,医务部副主任兼医疗质控科科长王建琴花了近两年的功夫收集各类法规以及相关文件、资料,但是自始至终,她没有找到针对处方的法规性文件,只是记得在大学《药理学》课程中,学过处方的写法,但是,那只是一个比较粗略的框架。王科长所在科室的另一位专门负责处方权管理的王姓医生也告诉记者,他在权威医学管理部门——卫生部的文件中,也没有发现专门谈如何规范处方的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不同的医院会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制定处方规定。比如市一医院对医生开具处方时的字迹清晰程度、写法等均作了明确规定,并规定“刚从学校毕业的医生不能马上具备处方权”。
医生视处方为专业信息
现在,由于医院药价偏高的现象迟迟得不到解决,越来越多的患者希望在付钱拿药之前了解药物价格、用药信息,以便作出是在医院买药,还是去药店买药的抉择。因而,他们开始发出越来越强烈的规范处方的呼声,患者的知情权问题也才逐渐被重视起来。
某医院负责医疗事故纠纷的法学硕士汪先生表示,很多医生对患者知情权的认识非常有限,他们往往会认为:处方是专业人士对专业人士的信息,似乎与患者无关。
据了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处方几大问题:如字迹清晰、用什么笔书写、药物的用法用量等问题,医院一般都有详细规定,但是关于写药物学名还是通用名、还是商品名等问题,有的医院认为并不需要严格规定,即化学名、商品名都可以。比如,医院如果进了几个厂家的阿奇霉素片产品,在开处方时,医生就不能只写“阿奇霉素片”,而要写不为患者熟悉的产品的商品名“希舒美”或“泰力特”,以便医院药房人员能准确提供药物。但这样做,则不方便患者去药店购药。
患者拥有处方知情权
记者日前就处方知情权问题请教了广东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大同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朱永平。他指出:患者一旦在医院挂号就诊,就与医院和医生形成了服务合同关系。患者作为合同的一方当然有知情权,当然应该得到与自己疾病相关的所有讯息。而处方是就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书,患者对此更享有详细了解的权利。
在我国,合同法规定有十五种有名合同以及十五种无名合同,其中,去医院看病即属于无名合同中的一种。按照规定,医院一旦没有让病人得到应有权益,侵害了患者的知情权,则属于违约行为,情节严重的可视为欺诈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常属于弱势地位,许多权利被无形地弱化了。目前,合同文化尚且不够发达,消费者要懂得用合同来保护自己的权益。比如要求拥有处方知情权,就是保护患者自身权益的最基本体现。
本报记者 陈佳利 实习生 严珑
便民举措
医生当场就能报出药价电子处方方便患者
在广州,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等医院已经开始实行电子处方。在这些医院,患者可以不必再为看不懂处方而烦恼。
在实行电子处方的医院,处方不再由医生手写,而是由医生直接在电脑上开出。在打印出来的电子处方上,不但药物名字、用量用法显示清楚,连就诊时间、就诊科室、主诊医生姓名都很详细,另外,单位药价、诊疗费用也一清二楚,最后,主诊医生会在这张打印出来的处方上签字。患者可根据这张清晰的处方所提供的药价、药品等信息,决定是去药店购药,还是在医院购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