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MBA会是一个“泡沫”吗?(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18日 10:27 南方日报
关注学位教育系列报道①
  本报记者 梅志清 实习生 谢苗枫

  核心提示

  为期4天的2003年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工作日前徐徐降下帷幕。各重点高校不约而同地发现,在持续升温的考研热中,一股“冷流”暗涌:曾令许多人无限向往和着迷的MBA(工商管理硕士)联考受欢迎程度今不如昔,报名人数下跌,跌幅超过10%。

  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数字,是2003年MBA全国报考人数较之于2002年下降了11%。北大去年报名3390人,今年只有2000多人;清华去年报名4000多人,今年跌破3000人。另外,上海下降了5%,广东省下降了接近20%,去年单报考中大管理学院MBA超过900人,今年中大管理学院加上岭南学院报考MBA的只有978人。

  曾经笼罩在金色光环下的MBA为什么突然褪色?是教育自身的周期性回落,还是MBA市场的理性回归?今后国内MBA路在何方?

  MBA牛市10年,转入周期性回落

  从1991年我国批准清华大学等9所院校进行MBA试点教育开始,国内MBA学位教育已走过12年的“火红”历程,据悉,当年首届国产MBA学员尚未毕业,众企业已上学校“抢”人,开出的预订价最高年薪达40万元。但今年突然“降温”,很多人开始质疑国内MBA教育是否“气数将尽”,国内市场是否足够继续发展MBA教育。

  “国内有足够实力培养工商管理硕士!”中山大学管理学院MBA研究中心主任朱淼掷地有声,“MBA教育也是一项产业,它的供求双方体现为提供教育者和人才需求者两方面。有市场,就必定受市场的影响,也必定符合供求曲线,有上升阶段,也有下降阶段。MBA在我国发展超过10年,作为一项教育文化产业,也不可能持续保持旺盛的发展,今年生源锐减的情况也与国外MBA教育发展的周期性曲线吻合。”

  据了解,截至今年9月,经教育部门批准培养MBA的高校有87所,累计招收MBA约5.6万人,另外还有“经贸委班”MBA学员数约2.8万人。两种招生渠道,累计约有3.4万人毕业。除此之外,还有78个中外合作培养MBA项目。“以目前这样的规模,已经与市场对MBA人才的需求基本持平,国内的‘MBA热’也无可避免地跌入一个低潮。市场复苏也需要几年的时间。”北大国际MBA中方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即使在美国,目前MBA已存在减产减薪的情况,一个技术类MBA毕业生的最低薪水已从去年同期的6.2万美元跌到4.9万美元;最高收入也从8万美元跌到7.9万美元。非技术类MBA薪水变动相对较少,最低从4.9万美元降到4.5万美元,最高仍保持在7.4万美元。”

  市场回归理性,MBA不再是晋身管理层的“护照”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MBA报名点外,记者看到很多“上了年纪”的准学生在交换名片,甚至还掏出自己公司的宣传小册子相互派发。这与几年前报名人堆中多是“稚气”的脸孔有很大的差别。

  中大岭南学院一位主讲MBA案例分析的教授告诉记者,报名人数的回落,与报名者越来越理智有关。过去,大家以为MBA的回报率很高,一窝蜂地拥进来。甚至有的学生,宁愿只工作1年就来读MBA。我们没有办法不要这样的学生,但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案例分析”的时候比起真正有经验的学生就有很大的距离。学生现在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因此,MBA报名人数减少了,不是一件坏事,也不代表这个市场疲软了,它只表明人们越来越理性地看待这一个学位所蕴藏的内涵。

  据了解,国内MBA发展10多年,人数在不断攀升。1998年全国MBA入学人数达到8190名,1999“MBA年”时,更是超过了这个数……但社会仍感觉“远远不够”!那时有经济学家预测:“在中国的人才市场上,未来对MBA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企业也注意到了MBA这块“空间”。深圳一家大公司斥资100万元,并邀请其它企业共同筹资400万元,在清华等4所名牌大学设立奖学金,办工商管理博士生班……企业对社会讲,他们需要MBA,社会就似乎更有理由“迅速培养”。

  中国市场研究行业协会副会长袁岳说,这几年,一些企业老总开始发现MBA也存在“水分”,已不再单纯地把MBA学历作为企业管理层的“护照”,而是考核应聘者真正的管理能力。一些人理论知识十分丰富,说起来头头是道,可一旦放手让他处理公司业务却很难做好。

  市场存在高要求,使部分“混”学历、博高薪的学生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和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我也需要考虑每年付出2万元,学到了什么,最后又能不能找到好岗位的现实问题。”去年报名没有考上,今年不再报考MBA的陈先生笑着对记者说,“要学习,我完全可以自学满街都有的哈佛教程啊。”

  社会在转型,市场在考验。当学历不是惟一通行证时,当管理者再不需要用MBA的“光环”往头上戴时,人们越来越趋于理性,对MBA的选择也越来越谨慎。

  学位教育风生水起,MBA分流成必然

  工程硕士(ME)、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卫生管理硕士(MPH)、农业推广硕士……越来越多的学位认证教育悄然在中国流行,各个领域都希望通过与实际生活的接轨,创造应用型研究和专业型研究的发展空间。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MBA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斌博士指出,专业学位教育的开通,使已有工作和家庭的人士在选择向更高一层发展自我的时候不再局限于对工商管理(MBA)的“迁就”,毕竟有很多人并没有这方面的兴趣或工作背景。例如,原来读自动化、计算机的工学学士,从事的也是这方面的工作,如果他需要发展自己,并希望所学的能在工作领域上为自己提供帮助,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工程硕士,而不是MBA。因此,国内专业学位教育的增加,无可避免地造就了报读MBA人数的分流。

  据了解,前几年MBA的招录比例基本保持在8:1,即使今年报名人数回落,也估计差不多能达到5:1,即每5个报考者中只录取1人。而同样刚推出便非常火爆的“工程硕士”或“公共管理硕士”,这两年的招录比例都不超过3:1,竞争相对于MBA来说,要低很多。而且,即使相对并不是很热的“农业推广硕士”招录比例也超过1.2:1,这就说明这些非MBA的专业学位教育可占据很大的市场。

  一方面MBA的市场在不断“扩容”,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其它专业学位的教育也逐渐走上了轨道。“选择面更广阔,将来的机会更多,竞争更少……选择其它专业学位教育的种种优点吸引了希望知识面或学历‘更上一层楼’的人群的‘眼球’。”张建斌坦诚地说。

  此外,他还谈到,目前经教育部门批准设立MBA教育的高校有87所,但除此以外,还有很多中外合资合作项目,甚至有些非专业机构创办的非正规短期培训班。这些非高校合作项目,或非专业机构举办的培训班,在导致考生分流的同时,也由于教授课程的不正规,教授内容的质量打折扣,学生的就业无法得到保证而打击了部分学生对MBA的信心。

  企业用人谨慎,国内MBA就业不容乐观

  MBA是什么?是企业炒作、提高自身“档次”的对象吗?在过去几年里,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理解MBA。

  据经济学家分析,事实上,按照MBA的真正价值来讲,一个千人企业拥有一两个MBA就够了。但现在有的企业,动辄大肆招聘MBA,十几名都是小数。前不久,国美电器还“急招百名MBA”,而就其企业内部高层人员透露:“哪里能用得了那么多啊……”MBA热的这几年,许多企业都瞄准着MBA,“非MBA不要,要也不会少要”,但只要简单调查便会发现,这些单位中的很大一部分选人都还带有盲目性。

  “MBA是高级管理人才,是精英。既是精英,就不能多,多了就不值钱了。”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一位教授一句话道破了MBA应该适量存在与发展的真理。

  正因为看到“经验”与“学历”的差距和意义所在,在很多“白领招聘市场”中,很多企业已从过去的“觅MBA”到“觅经验”,而不论学历。“过去,我们都很容易帮MBA做成生意,很多客户一听到MBA,就抢着要,现在越来越难推出去,客户听到后,都会先问他以前做过些什么,对学历的关注程度越来越低。”广州市白领世界猎头公司的何小姐向记者说。

  朱淼也表示,今年报名人数的突降,也解释和反映了近几年企业用人变得谨慎,而直接导致MBA就业不乐观的现象。MBA属于国际专业学位,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层次实用型管理人才。报名者要求具有本科学历,且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MBA与其它学科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培养企业管理人员为目标,推出的皆为务实型人才。企业内部在推出空缺岗位时,本身就存在这样的人才,他们更富有实战经验,即使只是一个本科生也比刚毕业的MBA要好用得多。真正的MBA人才,对一个企业来说,只要坐在恰当的位置上,就可发挥无穷的力量,不需要滥招。

  中国MBA教育仍有极大空间和运筹可能

  MBA——“工商管理硕士”,1908年于哈佛首创,1991年引进中国,在清华等9所国内重点院校首先试点。它的代名词仿佛就是“身份”、“高薪”。但是,这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走下坡路,使人们不得不发问:“MBA是一个‘泡沫’吗?”

  “当然不是!”张建斌斩钉截铁地说,“国内的MBA教育发展了10多年,已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和师资力量,加上不断从海外归来的优秀人才壮大队伍,整个市场的不断成熟,MBA教育还很有发展前景。目前,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在很多领域内都需要管理人才,单靠技术就能走遍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报考读MBA的人才将会越来越多,而且这些人群由于受到市场的供求指挥棒作用影响,将会非常清楚自己的作用和是否适合从事的行业。”

  张建斌还表示,很多人质疑MBA的收费过高,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目前,普通高校的MBA收费可能就1年2万元左右,两三年下来,也不会超过8万元人民币。但如果在国外读MBA,没有10万美元根本读不下来。作为专业化教育,MBA的收费标准是根据它的市场需求和边际收益水平确定的,它为学生带来的自身收益增加远大于为社会带来的收益增加。这跟我们国家的国民收入水平有关,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收费水平还是有上浮的空间。

  必须承认,在中国方兴未艾的MBA教育和世界水准之间存在差异,无论是体制、资金和思维方式上。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MBA教育发展有着极大的空间和运筹的可能。张建斌介绍说,目前国内有些好的管理学院已经开始摸索一条中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即采取国外的原理和模式,但结合案例的时候将引进中国企业的案例,这样更适合中国企业的发展,也更能切实地解决国内企业的难题,学生在学习的氛围中,更容易掌握管理的精髓和要义。

  明年招考酝酿改革,考生将获更多机会

  中国未来的MBA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呢?反思过去10余年在统招、联考、选教材、教学制度中的一系列环节,中国MBA教育是否应通过这次适度的降温,对招考等一系列环节进行改革呢?

  朱淼指出,报考人数下跌,主要是在于很多人认为MBA学不了多少东西,企业认为请一个MBA,并没有多大作用,使MBA的就业越来越严峻,其实,这些表象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招考MBA过于功利化。

  据介绍,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着手考虑对目前亟待探讨的MBA招考模式实行改革。目前国内MBA联考是参加全国的硕士统一考试,也就说1年只有1次,为此,很多人不得不为了考试而将全副身心都放在书本上。同时,考生还需要应付英语、政治等与管理经验相距较远的考量科目。这些对一个富有经验,已离开校园多年的管理者来说,是不容易考出高分的。因而导致了MBA学位教育把相当一部分有管理潜质的人才拒之门外。

  朱淼介绍,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对目前这种考试制度进行改革。据权威消息透露,中国明年很有可能仿效美国的ETS,对MBA招考实行类似GMAT性质的考试,即常年设置考试中心,一年可有数次机会参加考试,考试成绩可以在三年内有效,而且每人可报名的学校不再限定等。同时,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加大MBA培养院校的准入,逐步增加此类院校的比例。这样,可以使更多有管理经验和潜质的人接受高端教育,真正实践MBA教学的意义。

  朱淼预测,这几年MBA热度减弱,正是国内MBA的休整期,而2006年将会是重新攀升高潮的起点。他解释说:“1999年是高校实行扩招的第一年,这批学生已在2003年毕业,而MBA的首要报考资格就是需要3年甚至更长的工作经验,也就是说,最起码到2006年,这批学生将会顺应市场的发展和发觉自身工作上的不足,而重新投入到学府来。届时,就会掀起新一轮的热潮。”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都市生活掌中搜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捕 订阅新浪新闻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挑逗诱人引爆激情
寒冷冬日滚烫的爱
非常笑话
笑话大厨倾情奉献
荤的素的各有滋味
图片
铃声
·[陈奕迅] 十年
·[和 弦] 同桌的你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新年贺岁招商有礼!
新网站,想要人知道?
低成本实现网上创业!
先试后买邮箱送大礼!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西安教育资讯!
出国留学大优惠(鄂)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揭开糖尿病难治愈之迷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