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金融监管构建新格局(监管风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18日 04:55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银行监管:走向国际化

  国际金融报记者 李卫玲 发自北京

  回顾2003:

  在新的监管理念、目标指导下,中国银监会今年开始了构建银行业监管框架与思路的战略性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银监会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向国际监管的最佳做法靠拢

  展望2004:

  明年上半年,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将迈出关键步伐,农信社的改革也会进入更深阶段,银监会将面临更大挑战

  中国银行体系的安全需要高效的银行监管,年轻的中国银监会自今年4月底成立以来就一直努力在向国际最佳做法靠拢,以期从整体上提高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有效性,进而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筹建国际咨询委员

  中国银监会自今年4月28日成立后对外发布的第一条新闻就是“中国银监会正在积极筹建国际咨询委员会”。11月21日至22日,银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如期召开,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国有银行改革发展和监管、巴塞尔核心原则自我评估情况及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等议题。6位在金融监管领域有深厚理论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国际专家,在国有银行改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境内外上市和金融市场的长远协调发展等方面,给银监会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银监会成立国际咨询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会议,标志着中国银监会的监管工作将向国际最佳做法靠拢,也标志着中国银监会为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挑战,决心进一步推动中国银行业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监管国际合作

  8月25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上海举行的“外资银行负责人会议”上指出,作为外资银行的东道国监管当局,银监会将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当局建立起跨境银行监管合作机制,沟通外资银行母行和集团整体监管情况和风险状况,作为我们实施审慎监管的参考。我们也会尽力提供外资银行在华经营表现和风险评价,为母国监管当局实施有效的并表监管创造条件。

  12月8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与美国货币监理署署长霍克在华盛顿签署了《监管信息交换协议》,就两机构间监管信息交换达成一致意见。12月10日,中国银监会又与英国金融服务局签署正式的“双边监管谅解备忘录”。目前,中国银监会正积极与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监管当局就签署正式的“双边监管谅解备忘录”进行磋商。之前,中国银监会已于8月22日和25日分别与香港金融管理局、澳门金融管理局签署了“双边监管谅解备忘录”。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全方位地、深度地监管国际合作,将不仅有助于中国银监会加强跨境银行业监管,而且有助于中国银监会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加速推进中国银行业监管向国际最佳做法靠拢,从整体上提高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有效性。

  加快银行业开放

  金融业开放是大势所趋。

  从12月1日起,银监会正式实施两项进一步开放银行业的措施。其一,允许外资银行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扩大到济南、福州、成都、重庆,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3个。此前已开放上海、深圳、天津、大连、广州、珠海、青岛、南京、武汉9个城市。

  其二,允许符合法定条件的外资银行在上述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在这之前,外资银行只能在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向外资企业、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提供人民币服务。这是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迈出的历史性一步,为外资银行全面开拓本币业务提供了全新的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12月8日,银监会发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决定将单个外资机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的比例由原来规定的15%提高到20%;合计外资投资所占比例如低于25%,被入股机构的性质和业务范围不发生改变。

  近年来,向金融机构投资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境外资本对入股中资金融机构表现出较强的意愿,同时中资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也需要逐步引入境外资本。监管部门在银行监管和风险控制过程中,也认识到引入境外资本对改善中资银行资本状况、提高中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保险监管:重新布阵

  国际金融报记者 赵冰 发自北京

  回顾2003:

  吴定富用开放的发展思路引导行业做大做强,这一思路不仅体现在补充寿险、产险发展的险种上,还包括为保险公司经营的区域限制松绑,放开保险中介市场等

  展望2004:

  中国保险业在规模增大的同时,受制于投资渠道的限制,保险业的效益问题变得日益严峻

  费率市场化改革、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民营保险公司成立、国有保险公司改制上市……2003年的中国保险业红红火火。

  在2003年保险业所有的改革与变化中,最浓墨重彩的当属由新一任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刮起的监管风暴。

  重新布阵

  2003年11月底,中国保监会部门与人员调整终于完成。这次调整几乎涉及每个保险监管人。保监会原有的9个部门增加到15个(再保险部暂时不设),处室更是一口气增加了10余个。引人注目的是,发展改革部成立,资金运用部从财会部独立出来,信息部新设,在寿险部下面又增设了健康险年金处。

  这就向市场传递了几个保险业发展的信号:保险业的资金运用、信息化建设、发展改革研究、依法监管将得到空前重视,而诸如健康险、企业年金这些市场需求强烈但过去比较薄弱的环节将被监管部门高度关注。

  事实上,早在这几个部门设立之前,保监会今年就已经在这些方面作了大量努力予以引导。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一向被严重束缚的投资渠道今年取得了突破,企业债的投资范围扩大,基金投资比例得到提高,资产管理公司依法获准设立;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保险代理、保险经纪、保险公估管理规定、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新型寿险业务精算规定等法律法规或者颁布,或者开始征求社会意见。

  为了加速健康险和企业年金的发展,保监会主办召开了多次相关论坛进行研讨,出台了发展健康险的意见,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也获得舆论支持。而一向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农业保险研究也在这一年取得诸多进展。保监会引导保险业发展责任险、农业险以及地震险等财产保险的姿态鲜明而有力。

  体制改革

  吴定富用开放的发展思路引导行业做大做强。这一思路不仅体现在补充寿险、产险发展的险种上,还包括为保险公司经营的区域限制松绑,放开保险中介市场,以及大批外资依法获得准入。

  据估计,中国保险业今年将实现两位数增长。但是,在规模增大的同时,受制于投资渠道的限制,保险业的效益问题变得日益严峻。股东和监管层都不允许保险企业不讲效益,不考虑偿付能力的任意扩大规模。在“大”和“强”之间,一些保险公司2003年进行了痛苦的转型,例如平安、华泰。为了改变偿付能力不足的状况,增强企业竞争力,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在2003年也完成股份制改革。可以预见的是,2004年将是这些股份制企业的调整年。

  证券监管:无声处见力度

  国际金融报记者 安明静 发自北京

  回顾2003:

  尚福林用具体行动实践着自己强调的监管思路———“坚持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市场的承受程度的统一;坚持监管职能和监管方式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展望2004:

  股票发行制度酝酿进一步变革;股权分割问题可能会在2004年出台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QDII制度会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放开……

  2003年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理念随着掌门人尚福林的履新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虽然上任之初即强调政策的连续性,市场特别是机构投资者还是对这位以稳健和务实所著称的监管者给予了极大的期待———希望在过去两年中刮起的监管风暴会因为他的来临而缓和下来,以一种可被接受的形式和速度出现,从而力挽股市持续下跌的狂澜。

  不能否认的是,在GDP持续走高的情况下,股指仍然表现疲软。

  但从市场整体表现来看,一些新的变化在2003年清晰的呈现出来。首先是市场投资理念发生深刻变化:蓝筹股投资价值凸显,受到众多机构的追捧,过度炒作的庄股出现大面积跳水。

  其次是QFII资金踊跃入市。截至2003年12月5日,已有10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投资资格,17亿美元的资金进入中国内地证券市场。除去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因素外,多数机构仍对中国股市表示长期看好。

  基金业的迅猛发展成为证券市场的亮点。合资基金公司陆续成立,开放式基金扩容速度加快,基金品种增多。

  监管风格调整

  回看年初,证券市场经历了持续两年的下跌,非常多的投资者将其中原因很大一部分归于监管风暴过于猛烈,监管政策脱离国情。在2003年年初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刚刚履新的尚福林及时抚慰了这种焦急而担忧的市场情绪:他再三强调“坚持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市场的承受程度的统一;坚持监管职能和监管方式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梳理2003年证监会出台的政策,除去公布新的年报以及季报的信息披露要求,以及暂停证券公司从事集合性受托投资管理业务外,几乎未见其他新措施,与过去两年监管中政策频繁出笼形成了鲜明对比。

  政策面的暂时平静更体现出这位监管者的谨慎与稳妥,他曾在上任之初告诫工作人员:“监管工作中的局部失误,有可能产生全局性的负面影响。因此一定要坚持从大局出发,工作再深入一些,措施再具体一些。”他明白证券期货市场牵涉面太广,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因此要求监管人员对重大问题处置事前要有预案,事中要有控制,事后要有总结。

  在经过多次深入的调研后,今年8月29日,券商峰会召开不久,《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终于正式颁布。此举为证券公司的融资开启了一扇大门,也是证监会为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的努力。随后作为上市公司监管的强化,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对外担保问题进行规范以及提高股票首次发行上市门槛。

  同时,监管的力度在下半年开始加强:临近年底,两家证券公司因违规被责令关闭;问题公司股价泡沫大面积爆裂,负责人闻风而逃事件增多。

  监管有效性之辩

  成功的监管永远在过度与过松之间寻求平衡点,监管的力度是否合适,评价的标准应该看“市场是否实现了有效性”。

  与“无为而治”的指责相反,有经济学家认为证监会正是具有了过多的权力而导致了监管和市场的双重失效。

  目前中国证监会的权力几乎涉及到任何与证券活动有关的事情,从发行申请、证券从业、股评从业、报刊刊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等,甚至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挑选;特别是在发行环节,每一家准备上市的公司发行什么股票、按什么价格发行、什么时候发行、在哪个交易所上市都在证监会预审中已确定;另外,中国证监会还拥有证券规章制度制定的话语权。而且这些规章制度不受司法审查,即如果有人认为某项规章不合理或不合法,他没有任何渠道可以挑战证券规章的合理性。

  一些人士认为,上述情况将中国的证券监管带入了一个严重误区,即以监管代替市场,以为完全监管可以保证市场的有效运作,对证券市场的过度管制不可避免,从而使市场功能丧失,资源配置肯定无效率。

  以有限的人力如何来行使巨大的权利?正是证监会下一步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

  新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谢平发表在2003年9月第一版《比较》杂志中的《中国金融腐败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一文,涉及中国证券市场尤其是证监会的腐败问题引人注目。本文通过调查的结论是,证券业腐败指数为7.268658,比银行业腐败指数4.173592和中国金融腐败指数5.42761要高出不少。

  根据《中国证券报》报道,12月4日监察部副部长李玉赋透露,今后反腐工作的重点主要在于金融领域,并且将加大处罚力度。

  有理由相信,即将来临的金融反腐风暴难免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带来深刻的变化。

  2004政策展望

  发行制度酝酿进一步变革。虽然由审批制向核准制改革标志着中国的发行制度已经迈出了市场化的一大步,但监管部门的行政控制仍然存在,其结果是扭曲了资本市场融资方、投资方的供求关系。而中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发行制度的不合理以及行政干预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券商、上市公司以及业内其他人士对发行制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股权分割问题可能会在2004年出台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众多基金经理已经将国有股减持板块当作2004年的重点研究领域。目前市场各方基本已经形成共识,认为股权结构分置所导致的全流通障碍成为制约市场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政策的不确定性极大伤害了投资者的信心。因此市场人士预期即使全流通的政策不在2004年推出,管理层也会给出可供预期的方案。

  在全流通问题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为缓解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之间的矛盾,呼声甚高的“流通股特别表决权制度”或“大股东回避制度”等过渡性的政策有可能被提前推出。同时,随着QFII资金的成功引入,在考虑到减少外汇储备压力以及与香港加强金融合作的目的下,QDII制度会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放开。另外,创业板将是完善证券市场交易体系的重大举措,符合证券交易市场多层次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拓宽中小型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迫切需要。

  《国际金融报》 (2003年12月18日 第四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都市生活掌中搜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捕 订阅新浪新闻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挑逗诱人引爆激情
寒冷冬日滚烫的爱
非常笑话
笑话大厨倾情奉献
荤的素的各有滋味
图片
铃声
·[陈奕迅] 十年
·[和 弦] 同桌的你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新年贺岁招商有礼!
新网站,想要人知道?
低成本实现网上创业!
先试后买邮箱送大礼!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西安教育资讯!
出国留学大优惠(鄂)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揭开糖尿病难治愈之迷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