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股市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尽管股民仍然是希望———失望———再希望———再失望,全年股市也依然在箱底运行,但股市实则出现了很多变化,如果众多机构预测的股市2004年转牛成真,这些变化也许就成为了某种信号。
不得不讲的故事
全流通在2003年好象真的成了鬼故事,一遍一遍地在股市翻讲,如果把这些版本串起来,可以发现2003年股市的高潮几乎就在于此。
年初的股市并不惨淡,应该说沪深股市是以其惯有的暴涨暴跌形态拉开了2003年的序幕,两市在开市遭遇三连阴并创出近3年新低后,爆发出一轮排山倒海的强劲上涨,乐观者一路欢呼牛市将至,遗憾的是牛市的气息没多久就飘散了,股市一直低位盘整。全流通这个老话题从年初至此也就只是微风徐徐的探讨。
风雨忽至是因为7月份一则来自国资委的传闻震动了市场。消息称,国资管理部门正在抓紧起草《企业国有产权转
让暂行办法》、《上市公司国有股流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与《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相配套的法规和规章。而备受关注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流通暂行办法》将于8月份正式颁布,要推出“三三对等减持法”,即上市公司国有股30%按净资产值在二级市场配售减持,30%划拨社保基金择机上市流通,30%在二级市场由国资委转让,剩下10%暂不上市流通。这则传闻传出,市场大为震动,尽管国资委马上出来辟谣,市场最终确认这一消息只是个人学术研究,不过戏剧性的是股市此后一路阴跌。到了统计数字越来越难看的时候,股市大讨论风生水起。这一轮股市的大讨论异常热烈,参与者甚众,专家学者、券商、媒体、投资咨询公司、股民、网友都纷纷发言。股市热烈的讨论主要围绕着股市低迷原罪何在及股市向何处去两个话题,各方意见潮涌而来,专家们开出各种药方,有人呼吁不再发行新股,让股市休养生息,有人认为需要约束上市公司、整肃券商,有人质问股市走到今天谁应该负责。一些意见引起强烈反响,例如“股市为什么失去吸引力”、“证券市场正在边缘化”的讨论尤为引人注目。尽管各种意见纷纷杂杂,不过多数意见都直指全流通问题是股市的病灶所在。
随着讨论,市场对全流通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个时候,股市的气氛甚至显得悲壮,市场开始敦促全流通政策出台。11月,关于全流通的又一个故事掀起了新一轮高潮。10月30日,中国证监会规划委主任李青原在“中国改革论坛”上表示,“股权割裂的制度设计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个问题不解决,做任何事情都走不动。”业内人士认为,这是证监会官员首次提出要积极稳妥解决全流通问题。11月10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公开发表了题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署名文章,指出“在解决如股权分置、上市公司部分股份不流通等问题时,必须切实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市场对证监会的态度表示出热烈的欢迎。微妙的是,11月12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记者招待会,强调国有股减持和国有股流通并非一个概念,并表示目前还没有找到能为大家接受的减持办法。此言一出,股市哗然,上证综合指数13日跌破投资者心理底线,创四年来新低1307点。11月19日,李青原重新强调,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是实现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突破点。沪指随即又从1312点上攻到了1394点。11月22日,一篇题为《全流通新政:归去来兮产权时代的“股市本色”》的报道引起市场极大反应,24日上证指数大涨了42.45点。该文称:“经广泛征求意见,非流通股向流通股股东配售试点的新思路已经初步形成,并已向中央高层汇报。”不过,随即就又有媒体辟谣。国资委和证监会的不同诠释、对各种方案的揣测显得全流通问题更加扑朔迷离。
全流通新脸孔
全流通是道绕不过去的坎儿,尽管几年来关注资本市场的专家一直为此呼吁,但是这个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值得关注的是,在2003年这个老问题似乎出现了些许新变化。
对市场来说,全流通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似乎不言而喻。此前,股市是闻减即跌,但是今年11月行情很显然转变了,全流通成为利好,即便和7月份的全流通传闻引起的市场波澜相对照,也可以看出,股市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进入11月份,市场开始呼唤主管部门出政策。为何有如此转变,直接的前提应该是市场就应该尽快解决全流通问题基本达成了共识。显然,市场利益各方开始相信,到了该解决全流通问题的时候。一方面,股市持续低迷,的确到了推不动的时候。两年多的时间里股市流动市值蒸发了6000多个亿,很多投资者离场,直接融资的比重也发生了逆转,前几年是增长态势,2000年直接融资占15%以上,但2002年仅占4.2%,急剧萎缩。超过100只股票创出入市以来最低价,一些个股H股股价都反超A股。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近两年来沪市大盘成份股虚增指数的作用,加剧了指数的不对称和失真性,实际上,如今指数的真实水平已跌至1000点以下,“千点论”已经噩梦成真。惨淡的气氛下,很多投资者开始认为长痛不如短痛,与其慢慢煎熬着滑落,还不如一次性拿出方案,从此面对一个干净的市场。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士认为,全流通的经济背景有了变化,全流通意味着跨越,这是和国有企业改制的背景相符合的。非流通股已经被当成香饽饽,一些人担心,随着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资产改组改造的步伐加快,一些资金在等待低价并购3.5万亿的非流通股,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资金不会进场,这意味着市场可能还要下跌。
今年在全流通问题上出现的另一个新变化是监管部门开始有了积极姿态。李青原10月30日在“中国改革论坛”上表示正在制定证券市场白皮书,虽然此后诸多媒体对这个白皮书进行了各个版本的真假难辩的解读,证监会未再度回应。但是与以往的态度相比,令投资者心生期待。而且,更值得期待的是,今年尚福林的几次讲话都谈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这应该意味着股市向好。
当然,解决全流通问题,决非可以一蹴而就。一个满足各方利益的完美减持方案恐难出台,而全流通问题是个全局性的工作,需要很多部门协同,有业内人士也表示担心诸多部门之间能否很快达成一致意见。不过,在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吴晓求教授等一批专家看来,全流通问题不解决,2004年股市仍难转势。(17C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