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学者认为,“泛珠三角”利于“中国-东盟自贸区”记者 叶红菱
“泛珠三角”的提出是在向广东扔“包袱”?上周五于佛山举行的广东外经外贸新发展论坛上,香港科技经济研究院院长朱杰民率先提出的这一困惑,马上引起与会学者的一番热论。会上,发言的广东多数学者普遍认为,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泛珠三角”有利于打开已然存在经济联系的市场渠道,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10+1”的建设。
朱杰民:建“大珠三角”经济圈
香港科技经济研究院院长朱杰民教授认为,目前应努力搞好“大珠三角”经济圈的建设,加快粤港澳发展,还可以利用澳门与欧洲葡语国家联系。而“大珠三角”的建设也可以扩展到湛江、韶关,利用湛江的优势进行大开发。但他认为,重庆、成都属于长江流域,现在“泛珠三角”的提出等于把它“给”了珠三角。这是把包袱扔给广东,重点发展上海。
“泛珠三角”有利广东加深同西部合作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的一位教授则认为,“泛珠三角”的建设有利于广东加深同西部的合作。因为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广东是岭南的广东,上海是中国的上海。如果把西南纳入,广东的舞台会更大。她认为,珠三角的优势在于密度,长三角的城市群并没有珠三角联系得这么密切。因此,珠三角的1小时经济圈是最有时间和交易成本优势的。珠三角的优势在于产业集群。为什么东莞的成本虽然很高,但投资商还是不愿意离开,就是因为离开东莞就再也找不到配套产业链如此完整的地方。
不少与会的学者则表示,“泛珠三角”其实并不是单纯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它的提出可使广东和西部取得共赢:西部想借广东和香港扩大开放,但合作有利于粤港吸引西部优秀人才。
香港科技经济研究院院长朱杰民则表示,他比较认同这是一个争取“龙头”的问题。现在深圳不否认广州是龙头,珠三角是广州当“龙头”,大珠三角的“龙头”是香港,但如果是泛珠三角,因为香港是一国两制,“双龙头”是有可能的。
六大优势助建“中国-东盟自贸区”
中山大学陈乔之教授认为,在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方面,“泛珠三角”拥有六大独特优势。首先是地缘优势。“泛珠三角”大部分省区与东盟国家或一衣带水,或隔海相望。其次是人缘优势。在海外3000万华侨华人中,约有80%居住在东南亚,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中起着无法替代的桥梁作用。第三是业缘优势。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都离不开广州、汕头、厦门、湛江、香港、澳门等沿海港口以及广西东兴、凭祥和云南河口、瑞丽等边关口岸。第四是开放优势。本区内的香港、澳门都是闻名于世的自由港。广东、福建、海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桂、滇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处于重要的位置。
另外,还具备产业优势和潜在优势。“泛珠三角”几个内陆省份自然资源丰富。广东的珠三角是著名的制造业基地,香港、澳门分别是服务业高度发达的港口城市;在潜在优势方面,CEPA的出台、珠江新规划的出台、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将有利促进内地9省区与港澳的科技合作,而且有利形成本区的科技优势,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