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发行复活悬念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16日 11:26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符定伟 海口报道 横跨两个世纪,沉寂了5年多之后,海南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海发行”)这艘搁浅的船开始被人修补。 12月11日,有来自权威渠道的消息称,一项“修补”海发行的计划正在秘密操作,其中的主要力量来自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海改院”)。 “如果成功了,这绝对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件大事。”海改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说。但是,对于细节他只字不提。而据参加此次海发行救助行动的一名人士透露,一份让海发行复活的报告,已送至央行一位高层手中。 怪胎海发行 与北京金融街、上海陆家嘴一样,在海南省海口市,也有一个地方被称为“海南金融一条街”。但跟前两者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坐落在这条街———滨海大道———12号的海发行总部,如今已经满脸沧桑,门口两座举着各种钱币符号的铜像斑驳而落寞,一如今天人们提到海发行名字时的神情。 作为建国后第一家被关闭的银行,海发行的故事曲折但充满逻辑。 1995年8月18日,在喜庆的日子中成立的海发行,被定位为“更高层次的融资渠道”。然而,它面对的却是一个不乐观的金融市场:1990年代初期由房地产泡沫拉动的海南金融市场,开始出现了信用危机。 非但如此,就海发行自身而言,一句简单的“更高层次”定位并不能掩盖其出身的不“纯净”———海发行是在合并5家信托公司的基础上组建的,这5家信托机构中除富南信托外,其余4家都是没有获得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的机构。 更难处理的是,在1993年以前海南房地产市场大热之时,这些信托机构的大量高成本资金被积压在房地产上。资产不能动,财务状况恶化,债务压力极大,资产负债比例畸形———这家注册资本金只有16.77亿元,实收资本金10.7亿元的银行,一出生就背负了44亿元债务。 海南金融界的一位资深人士,至今还用“怪胎”一词来形容海发行的诞生。 不过,在当时普遍采用高息揽存“偏招”———1996年,海发行五年期存款利息一度高达22%———的大背景下,海发行获得了暂时的辉煌:截至1996年底,成立仅一年多的海发行全行资本营运规模便达到86亿元,比开业前增长94.3%,几乎翻了一倍;各项存款比开业前增长152%,贷款比开业前增长97.8%;偿还了59%的历史债务,全年实际利润1.25亿元。到1997年底,海发行的资金规模发展到106亿元。 也就在这一年,由城市信用社引发的金融问题开始出现。1997年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引发了该社储户的恐慌心理,并出现集中提款现象。之后,支付危机波及全省十几家城市信用社。海南省的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 据当时的公开资料,截至1997年6月30日,分布在海南省14个市县的34家城市信用社的负债总计141.53亿元,而它们的资产总计不过137亿元,已经资不抵债。 是年8月,当时的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作出城市信用社的处理决定:保留一家,关闭5家,其余28家并入海发行。 这一决定被业界认为是海发行走上不归路的导火索。1998年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陆续给海发行提供了40亿元的再贷款后,决定不再给予资金支持。而此时海发行单靠自身已无法满足它的债务清偿能力。 1998年6月21日,国务院、央行决定关闭海发行,由中国工商银行对其进行托管。此时,离海发行的成立时间尚不足3年———其生仓促,其死匆匆。 复活方案进行时 但是,在海发行倒下时,海南一直希望有一天它能死而复生,就像海南满大街上充斥着房地产高潮再现的幻想一样。 经历了两年缄默期后,关于恢复海发行营业的声音慢慢大了起来。2000年7月,海改院完成了《以产业开放拉动产业升级,实现海南经济待续快速增长》的调研报告。在这份给海南省委省政府决策层递交的报告中,海改院建议重建海南地方金融体系:采取积极措施,请求中央给予救助,尽快结束海发行的行政关闭状态,恢复业务运营。 当时的背景是,在经历了房地产泡沫及金融危机后,进入海南的资金已寥寥无几,资金缺口大成为制约海南实施产业开放战略、加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海改院初步测算认为,要实现海南预期的发展目标,2000年至2015年,海南共需9000亿元的资金投入;如果50%由海南省内自筹,第一个五年每年需筹资125亿元,第二个五年每年需筹250亿元,第三个五年每年需筹500亿元。 资金从何而来?“没有自己的金融机构,海南的发展很难加快。”这是当时海南省上下的共识。金融平台的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 但是,海改院的建议没有得到回应。一位了解内情的官员说,这一方面是因为海发行的关闭是中央高层的决定;另一方面,海南省内部也意见不一,“问题很敏感”。 时间很快到了2002年底,履历里与金融颇多关联的王岐山调任海南省省委书记,救助海发行的热情在海南再次高涨。据海南省委官员透露,海发行的问题曾一度进入新书记的视野。但几个月后,“救火队员”王岐山被调至北京对付非典疫情。 直至今年7月,事情才又开始有了转机。有海南学者在与央行一位高层多次沟通后,开始了复活海发行的具体调研。据参与调研的专家介绍,该高层对恢复海发行运营表示了支持。需要指出的是,在海发行的百余亿债务中,最大的债权人正是人民银行。 在今年11月结束的海南省委四届四次全会上,中共海南省委形成了《关于海南经济特区体制创新的若干意见》,其中有关金融企业改革的表述是:通过重组、改制,盘活地方金融资产。这个表述被嗅觉敏锐的金融人士听出了弦外之音———海发行可能有救了。 但迄今为止,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还没上报正式的报告。据知情人士称,人民银行的思路可能与海改院有些出入。一位了解情况的专家说,如此重大的事,在海南省的层面上是解决不了的,需要中央高层拍板。“海发行能不能活过来,还很难说。” 清理历史债务 多方协调仅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更难言轻松的问题还在于海发行的债务———这是一个沉甸甸的包袱。 1998年6月30日,托管海发行的工商银行开始兑付海发行境内居民储蓄存款。与此事同时进行的,是海发行资产状况的清理和审核,当时从全国各地抽调了40人组成清算组,进驻海发行清理债权、债务。 根据工商银行的通告,对10万元以下的境内外居民储蓄存款本金和合法利息,经核实后即办理支付手续。通告出来后,处理相关事项的两个地方人山人海,一个是位于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的关闭海发行清算小组办公室,另一个是位于海口市富南大厦二层的关闭海发行托管小组所在地。 今年12月初,记者来到这两个曾令无数人关注的地方的时候,此地已是门庭冷落。来自关闭海发行清算小组办公室的消息说,居民储蓄存款的清偿工作已基本完成,大约支付了40亿元。 剩下的是机构债务了。这些机构存款大部分是同业拆借,以及省直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省社会保障局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集资买房款。 机构债务的清偿工作始于2002年初。之前的3年多时间里,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及关闭海发行清算组发布了三次公告,要求债权人携带相关文件进行债权登记。 2002年3月1日和11日,清算小组发布公告,要求所有已登记的机构债权人在7月31日之前,携带相关证明文件到海发行领取确认书。但详细方案没有公布。有了解情况的人员说,机构债务的清偿至今还没多大动静。 关于机构债务的数额,外界知之甚少。以1997年底海发行的数字推算,以资产总额106亿元减去个人储蓄存款额40亿元,再加上后来吸纳的城市信用合作社142亿元负债,机构债务应在100亿元以上。但一位长期关注海发行的知情人认为,“没有那么多,也就几十个亿。” 这些机构债务正是复活海发行的一个支点。上述知情人说,要让海发行活过来,这几十个亿是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之一。之前曾传出机构债务将打折偿付,最低可能是二折。 另一个问题是人民银行的100亿元偿付资金。当时为解决海发行的债务问题,人民银行先后投入了100亿元,这包括在1998年3月之前发放的40亿再贷款。 一些分析者提出了债转股的解决途径。支持这一手段的理由是,如果海发行破产,机构债权人和人民银行的钱都将收不回来;但这个方案同样面临复杂而棘手的问题:机构债权人人数多且分散。 有知情人士估计,海发行活过来需要的钱大约为100亿元。这些资金的来源有多种可能:或者引入外资,或者冲销人民银行的账。 12月11日下午,积极推动海发行复活的几名人士再一次碰头讨论,对海发行的前景,他们持谨慎乐观态度。 但是,不同的声音同样存在。质疑者的焦点集中在有没有必要救活海发行,因为一则海发行的信誉不再,再则如果一定要建海南省自己的融资平台,新设一家也比旧的好。 海发行活过来,还是彻底死去,这还是个未解的悬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