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和青岛啤酒缔结排他性联盟、嘉士伯收购华狮啤酒、英特布鲁参股珠啤和SAB收购哈啤、华
润集团并购蓝剑之后,上周五,重庆啤酒(600132)控股股东重庆啤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股
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重啤集团与苏纽公司关于公司股份转让协议书》。苏纽公司将以每股10.5元人民币的价格受让重啤集
团所持有的国有股5000万股,转让价款合计人民币5.25亿元。
-武汉证券余凯
规模小制约公司发展
从产业发展来看,中国的啤酒业已经经过了快速成长期而进入了成熟期,重庆啤酒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
竞争。每年不到30万吨的产销量,不但在规模上无法与华润、青啤、燕啤三个全国性巨无霸相比,即便是与同样坐镇一方的
珠啤、哈啤等地方企业相比,重庆啤酒的规模也较小。尽管规模并不是啤酒企业做大做强的唯一要素,但公司如果想在啤酒方
面有所建树的话,目前的规模水平偏小仍是一个制约因素。
事实上早在2001年10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华润集团总经理宁高宁就向外界宣布华润啤酒的下一
个并购目标就是重啤。在华润步步进逼下,重啤的掌门人华正兴感觉到了阵阵寒意。面对华润啤酒和蓝剑啤酒的联手局面,华
正兴不得不思考一个现实问题:重啤如何突出重围?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重啤使出了“借力打力”的招术:2002年3月公
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与湖南国人环保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大梁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5100和6000万元,组
建湖南重庆啤酒国人有限公司和宁波重庆啤酒大梁山有限公司的议案。再加上之前已在江西的投资,公司的“沿长江流域发展
战略”开始逐步实施。但相比早已在此布下重阵的燕京啤酒(000839)与青岛啤酒(600600)重庆啤酒的地域
扩张效果恐怕难以令人乐观。
兼并收购是大势所趋
从近两年我国啤酒业的演变格局来看,随着华润、青啤、燕啤三大巨头鼎立之势的初步形成,珠啤、哈啤这
样的二线啤酒企业纷纷加强了与外资大鳄的合资动作,以避免被鲸吞的命运。2002年11月,比利时英特布鲁公司以1950
万美元收购珠江啤酒24%的股权。2003年6月3O日世界第二大啤酒集团南非SAB透过其子公司GardweII
以6.76亿港元的价格收购哈尔滨啤酒(0249.H.K.)29.64%的股份,成为哈啤第一大股东。此次收购重
庆啤酒股权的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公司成立于1749年,为世界第六大啤酒酿造和经销商。而在此前,重庆啤酒和纽卡斯尔
早就有过技术和其它方面的合作。该公司继和重庆啤酒合作生产麦克王啤酒之后,又于2002年初同重庆啤酒合作成立酒吧
产业开发公司,纽卡斯尔啤酒公司出资400万元,占40%的股份。显然,此次双方在合作上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一方
面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则应该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种种迹象显示,国际啤酒商开始了第二轮进军中国市场的浪潮。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外资看好潜力无限的
中国啤酒市场后,50多家洋啤酒潮水般地涌来,全面进军中国啤酒市场,当时国内的大多数大中型啤酒企业被外资控股或收
购。到90年代中后期,因中国啤酒地方保护色彩浓重、价格大战硝烟弥漫等一系列恶性竞争,导致绝大多数外资啤酒企业“
水土不服”,退出中国。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游戏规则的改变,关税门槛的降低,特别是税制的改革,使地方政府实施地方保护的
政策杠杆和财政手段大大削弱,由此带来的市场形势的变化,将使中国啤酒业逐步向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为重要
的是,中国啤酒市场呈现了飞速发展的态势。
除了前述的英特布鲁参股珠啤和SAB收购哈啤,还有以下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合资动作:2002
年6月,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简称A-B公司)和青岛啤酒缔结排他性联盟,并且在当年10月,青岛啤酒向A-B公司发
行定向可转换债券。如果A-B公司全部行使,那么将在7年后获得青岛啤酒27%的股权。2003年1月,嘉士伯以8500
万元收购华狮啤酒。2003年4月,英特布鲁以3500万美元收购浙江开开集团啤酒业务70%的股权。2003年6月
,嘉士伯以2.2亿元的价格收购大理啤酒。据最新消息,粤海啤酒(0124.H.K.)和母公司广东控股于2003年
11月20日与全球啤酒销量首五位之一的荷兰啤酒巨头喜力以书信的形式订立一项协议。粤海将增发1.467亿新股。喜
力将合计购入粤啤21%的权益,其中旧股及新股各占一半。另外,日本啤酒业也正在加强在华业务,日本三得利株式会社与
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合资的三得利啤酒(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三得利”啤酒销售量约占上海啤酒市场的40
%左右,已成为上海市场销量最大的啤酒品牌。日本麒麟啤酒公司目前正在与我国一家寻求国际资本支持的啤酒集团秘密磋商
。
综观外资再次进入中国啤酒业,与第一次浪潮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更加注重发挥资本的能量,高举起了“
联合”的大旗,目标主要瞄向了极具优势的强势企业。对国内的啤酒商来说,外资强大的资金实力正是自己所缺乏的。而对外
资来说,第一次登陆中国既然因“水土不服”而退出,第二次进入何不与中国啤酒强企强强联合呢?这种优势互补,正是外资
再次登陆中国啤酒市场,也是“竞合”所需要的条件。
啤酒业何去何从?
而从全国啤酒市场格局看虽然青啤、燕啤、华润在产量上遥遥领先但事实上三大啤酒企业年产量总和占
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不足25%,啤酒行业仍是一个零散型产业基本上呈地域性分布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品牌销
售量最大的青岛啤酒2002年的全国市场占有率仅为12.8%。与百威啤酒雄霸美国半壁江山的强势相比,虽然中国是全
球最大的啤酒市场但是它是由许多个相互隔离的市场所组成。随着中国加入WTO,这些相互独立的市场渐渐开始融合了。
中国的啤酒市场今后是向美国式的以品牌为主的市场模式发展,还是向德国式的品牌林立的模式推进,也许2004年是见分
晓的关键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