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尤红梅
距离2006年的市场全面开放时日无多,从监管层到行业内心情急迫。酝酿突围成
为2003年中国银行业的主旋律。
央行分拆、银监会挂牌、国有银行整肃……行业内外都感到了政府对银行业的鲜明态度:不能再蹉跎。然而触动这一块改革最坚硬的骨头谈何容易,2003年的种种动作,注定只是中国银行业大突围的前奏。
央行铁腕调控信贷
2003年,银行信贷的超常规增长为业内外瞩目。
“信贷超速增长不是好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曹红辉博士的看法与监管者的感受相同。早在今年年中,信贷增长过快就已引起央行和金融界人士的高度关注。6月13日,央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央行在房地产企业开发过程中可能获取资金的所有渠道都设了关卡,是我见过的针对房地产行业影响最大的政策。”开发商的感受并不夸张。然而尽管如此,信贷猛增的势头仍未得到遏制。8月24日,央行不得已使出铁腕,宣布自9月1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此举冻结各商业银行1500亿资金,引起货币市场震动,而三季度的统计数字,终于显示央行调控略显成效。
上市话题的是是非非
“有什么样的政策,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社科院金融所易宪荣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脱口而出。
易宪荣指出,受上市目标驱动,今年多数国有银行快速放款以增大分母,降低不良贷款率。中国银行一研究人士直言:“这样的做法显然有投机嫌疑,而且本末倒置。”银行业观察人士也尖锐地指出,将国有银行的改革目标简化为上市是走入了误区,对国有银行而言,更关键的还在于更深层次的体制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财经学院副院长任淮秀认为,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只不过资金流动性更大,风险更大。上市是值得肯定的,但并不是上市后所有问题就能解决。曹红辉说:“上市是不是真能解决国有银行的问题,我个人表示怀疑。有研究表明银行和工商企业不一样,治理绩效与产权、股权结构没有相关性。”
国务院有关部门从未停止过对国有银行注资的可行性研究,而今更显紧迫:一方面,今年年初以来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提交上市方案,这些方案几乎都绕不开资本金问题;另一方面,修改中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各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10月,来自央行和财政部的消息表明,为中国银行业“第三次输血”已经进入政策研究阶段,可望于2004年步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金融创新酝酿跃升
与西方主要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范围上存在较大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透露,信贷资产证券化(ABS)和抵押贷款证券化(MBS)等金融创新产品,目前正处于制度设计过程中,有望在明年推出。这将对商业银行开展相关业务极为有利。
而内部风险控制更是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今年以来,银行业票据业务迅猛增长,风险也迅速聚集。而不管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还是内部风险的控制,2003年的改革显然还都只停留在表面,而改善国有银行绩效,应对2006年全面开放的竞争需要的是真正大刀阔斧的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