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货币政策、新股发行制度一系列利好政策扎堆亮相,但专家提醒———
近期银监会和央行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措施,银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证券市场的发行制度也将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但从昨日大盘震荡走势上看,市场对于这些政策措施对证券市场所可能形成的影响,存在一定分歧。
银行业利好政策频出减轻股市的扩容压力
近期不断出台有利于银行业发展的政策,包括商业银行可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和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促成银行类上市公司股价大涨。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较晚,与其他行业相比,在垄断优势下自身经营机制和市场竞争力都尚待完善。但根据入世协议,12月1日允许外资银行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增至13个城市,并将在2004年12月进一步扩大,而CEPA则对香港银行率先开放内地市场。外资银行挑战的临近,迫切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资产质量和提升市场竞争力。
从考核指标上看,国内商业银行的弱点,在于不良贷款比率高和资本充足率低。部分商业银行为了降低不良贷款比率,采取了扩大贷款规模的做法,结果造成资本充足率低于或接近临界点8%。
提高资本充足率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发行股票,目前除了今年9月份上市的华夏银行(600015)外,其余四家上市银行都有再融资计划,包括拟发行不超过100亿元可转债的招商银行(600036),拟发行H股的民生银行(600016),拟增发可转债的浦发银行(600000),拟配股的深发展(000001)。
在目前市场对大规模再融资十分反感的情况下,招商银行的巨额发可转债计划遭到基金等流通股股东的反对,民生银行的股价也一度被投资者用脚投票,而发行次级债则可以计入银行附属资本,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原来的融资计划可能会出现变更,对股市的扩容压力减轻。
商业银行融资渠道被拓宽的同时,利润来源也得到扩展。今年已经相继出台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央行发布通知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近日又将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鼓励商业银行在扩大贷款利率的背景下,适度增加放贷规模。商业银行将会借助这些利好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加信贷业务收入和表外业务收入。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1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比上月回落,人民币新增贷款同比继续少增,贷款增加趋势减缓。央行出于继续维护经济金融发展的良好势头的需要,将会适当控制货币信贷的投放,调整货币信贷结构,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
发行制度将更加透明把好市场准入第一关
周三,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暂行办法》。该办法设计了一套新的发审委制度,在发审委委员人数、参会委员人数、通过比例等方面都作出了规定,也明确了发审委委员应回避的情形,还建立了委员的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
此办法提高了发审委工作透明度,有利于强化发审委委员的专家功能和加大发审委委员的审核责任,以提高审核质量,使发审委工作处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
同时,主要媒体披露证监会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建立保荐制度的工作,相关文件近期有望出台,此前曾于10月15日对外公布《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的征求意见稿。
保荐人制度主要通过加重相关个人的责任,即承销商项目负责人的职责,以提高新股发行质量。目前各综合类券商正在积极争夺保荐人资源,以确保投行业务的市场占有率。由于责任到人,上市新股的质量在此制度实施后将得到相应的提高,而发行节奏也将会相应放缓。
潜在的利好尚未显现小心利好背后的利空隐患
由于次级债的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和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在目前市场预期远期利率上调的情况下,如果上市银行不以较高的票面利率发行次级债,则难以完成融资计划,而偿债压力的加大,迫使上市银行必须迅速提升盈利能力。
从第三季度季报看,除华夏银行没有同期可比数据外,四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50%的,只有民生银行一家,而且没有预计全年净利润将实现50%以上的增长,并披露毛利率下降。
目前存款准备金率被调高后,并没有调低的趋势,信贷仍处于控制阶段,商业银行较难大幅提高信贷业务收入,面对日趋临近的外资银行的挑战,次级债能否顺利发行仍面临较大困难。
融资渠道虽被拓宽,但并非坦途。至于发行制度的改革方面,不可排除很多拟发行上市公司纷纷争取在制度实施前发行,而加快发行上市的步伐,造成短期扩容速度加快。
作者:张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