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今年4月以来在大股东、其他股东和公司管理层的明争暗斗中陷入经营、管理危机,业务停滞,名声扫地。而仅仅一年前,民生证券还在雄心勃勃地勾画着打造民营券商制高点的宏伟蓝图。
作为我国第一家民营资本强力入主的综合类券商,民生证券爆发的危机震动了业界,关于事件各方是非的议论成为几个月来资本市场的一大话题。然而,比事件本身更应该受到
关注的,是这场危机给我国资本市场发出的警示。
跑马圈地
幕后另有文章
民生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黄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初它的股东由7家增至14家,资本金由1亿元增加到12.8亿元。中国泛海控股有限公司出资2.4亿元,占注册资本的18.716%,为第一大股东。加上其他几家民营企业加盟,民营资本占总股本的50%以上。不少人对民生证券诞生的意义寄予厚望。
中国泛海控股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中国电子发展有限公司,2000年1月注册资本金从566万元膨胀到7.5亿元,2002年增至10亿元。
民生证券总裁办一位负责人介绍,民生证券挂牌仅仅10天后,中国泛海就与河南旅游集团等四家股东签订协议书,托管了它们在民生证券的全部股权。这,仅仅是中国泛海控购民生证券计划的序幕。
2002年11月,中国泛海的关联企业通海建设有限公司受让了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所持民生证券9.358%的股权。3个月后,中国泛海及其关联企业从幕后走向前台,协议收购了河南旅游集团等四家股东在民生证券的股权,使其控制股权的比例达到了43.695%。
对照中国证监会发布的有关文件规定,中国泛海形成了“一股独大”。2003年4月,部分中小股东将中国泛海严重超比例持股的行为向监管部门告发。
有恃无恐
众股东抽逃占用资金
近几年我国券商投资回报率持续低迷,甚至难有赢利,但民营资本进入的热情反而居高不下。“说到底,是很少有人把投资券商的目的放在利润回报上,动机多是把控制券商当成资本游戏的筹码和融资套现的工具。”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裁刘啸东指出。
2003年4月28日,民生证券在郑州召开成立后的第一次股东大会。南阳金冠集团等股东代表在会上提出,大股东变相抽逃了资本金,大肆占用公司资金,严重影响了公司运转,引起强烈震动。
根据有关材料,2002年2月26日,中国泛海财务人员携带3.6亿元汇票缴纳其和中国船东互保协会的出资,解付前,中国泛海提出民生证券必须在当日让银行给其关联企业提供等额贷款,其出资方可到位。为完成既定的增资扩股计划,公司管理层将其出资全部质押在银行。
2002年6月18日,中国泛海以光彩集团名义,用民生证券自有资金作质押,向广东发展银行郑州分行贷款0.4亿元;此后,中国泛海的关联企业分3次从民生证券抽取资金2.5亿元;同年11月,通海建设又以股权质押的方式从交通银行北京分行等额贷款1.2亿元。
山东高新技术投资有限公司在出资前即与河南信心药业公司签订了其2.07亿元股本的转让协议,并收取4000万元定金和7%的年息,成为只享有权利、不承担风险的“影子股东”。
据民生证券财务人员介绍,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多家股东竞相以民生证券自有资金作质押从银行贷款,造成公司多笔款项被冻结,运转陷入困境。
今年6月,河南省公安机关对中国泛海的抽逃行为展开调查,中国泛海归还了所占用的4.1亿元资金。民生证券危机爆发至今已过去七个月,监管部门尚未对任何一方作出处罚。
业内人士指出,种种迹象表明,股东抽逃和占用资金的行为正在从上市公司向券商转变。如果违规行为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更多的投机资本将更加有恃无恐。
祸根难除
法人治理结构缺失
民生证券董事长席春迎曾在多个场合表示,民营资本的进入将有助于公司建立股东和管理层相互制衡、责权利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令其意想不到的是,原本被看好的股权结构,却带来了一场愈演愈烈的控制权之争。
民生证券一位董事透露,在董事会和其他部分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抛出大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磅炸弹”后,中国证监会河南证管办曾建议休会调查,但大股东予以反对。2003年5月10日,中国泛海掌控和联合的股东选举中国泛海副总裁岳献春出任民生证券董事长,5月12日直接开进位于北京远洋大厦的民生证券总部,与管理层发生激烈冲突。莲花集团的股东代表李国俭说,“股东无论大小都要依法行使权利,否则公司治理只能成为空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学者指出,民生证券危机表明,“一股独大”导致的公司治理失效,民营资本控股的企业同样不能避免。
民生证券股东行为的不规范始终与内部人控制交织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中国泛海指控,董事会滥用股东资金,损害了股东的权益。来自大股东的说法还称,离开了经营管理层的配合,他们根本不可能占用资金。
全国工商联一位人士指出,民营资本对股东权利的要求,说到底是对内部人控制大权尽揽、天马行空日子的动摇。董事会作为股东的受托人,应对全体股东负责,民生证券的治理结构显然出了问题。
民生证券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是矛盾各方各出一名代表管理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早已形同虚设,《公司法》及各种规章制度更成了一纸空文。2003年6月10日,民生证券监事会一纸公告把公司关于印章管理的内部矛盾公布在媒体上,民生证券的内部危机被公之于众。
“信誉是券商赖以生存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看,结局无论谁胜谁负,民生证券都成了最大的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晓求指出,“民生证券事件反映了我国民营资本成长过程中的困顿与坎坷。无论民营资本是否占据主体地位,都必须建立起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
2000年以来,中国证监会对券商的监管措施不断加大,已对十多家证券公司作出了直至撤销的严厉处罚,但违规操作仍然存在。民生证券危机,应成为加强对券商监管的又一警钟。
新华社记者 谢登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