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华中炜
尽管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甚至没说一句话,但王军还是以实际行动表示了对中信实业银行的支持。
12月8日,中信实业银行举行“中信STAR”信用卡发布会,而此时场外的消息更引人关
注。“中信公司今天已经公告,发行100亿元债券,其中60亿元用于补充中信实业银行的资本金。”中信实业银行行长窦建中一边护送着王军离开,一边欣慰地告诉尾随着的记者们。
在上次通过股改募集资本金的方案搁浅之后,中信实业银行选择了先解决资本金,然后股改的务实步骤。如今,后台老板中信集团的强力支持和兄弟公司的通力合作,为中信实业银行的新股改之路铺好了坚实的路基。
60亿元解燃眉之急
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在2005年末以前达到8%的最低资本要求。而2002年底,中信实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5.85%,核心资本充足率仅为4.93%,快速有效补充资本金成了当务之急。
“我们现在的资本金弱一点,主要是发展规模的加速带来的问题。我们觉得压力很大,这对任何一家银行都面临这个问题,即资本金补充怎么办。”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中信实业银行副行长刘志强说。
在刘志强看来,资本金的问题单凭银行自身的力量很难解决。在各家上市的商业银行纷纷在资本市场上出招,并引起轩然大波时,中信实业银行强大的“后台老板”优势开始凸现,中信集团的屡屡出手让其有了底气。作为中信银行的股东,中信集团一直在想方设法为中信银行补充资本金。中信集团已经将中信银行去年实现的14亿元利润全部返还,用来补充该行的资本金。
根据公告,这次中信公司在12月12日至16日发行企业债券共100亿元人民币,包括10年期债券40亿和20年期债券60亿。“这样我们就会满足监管部门要求的条件,即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
“这是中信第3次发债,以前两次的反应都非常好。我们非常有信心,肯定会达到预期目标。”刘志强说。
股改、上市择机而行
为了达到上市要求,中信实业银行需要成为拥有不少于5个股东的股份公司。而到目前中信银行还是中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因此,股改工作成了中信银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重心所在。
今年10月末,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中信实业银行行长窦建中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新的股改方案将会在11月份公之于众。”
对于至今股改方案仍未推出,窦建中则表示:“新的股改方案我们正在抓紧时间研究。”刘志强的解释是“确实有一点变化。”而此前媒体透露的信息是中信实业银行高层近期可能会有所调整。
“下一步先完成股改,然后选择适当的时机在适当地点上市。解决了资本金问题,我们会做得更漂亮。股改、上市是必然趋势,至于时间表,我们会选择尽量往前走。”刘志强说。
与中信嘉华的合作:一切皆有可能
虽然引入中信控股旗下的中信嘉华银行持股的策略遭到了否决,但二者合作的大门却在新的形势下开得更大,这次中信银行推出的“中信STAR”信用卡仅仅两家银行合作的一个开端。
由于CEPA协议使香港银行进入内地的门槛降低,使得香港银行内地展业取得了极大的便利。谈及下一步中信与嘉华的合作,刘志强更是用“一切皆有可能”表示了自己的乐观态度。“去年这个时候还没有CEPA,没有中国对香港商业银行的便利,而目前CEPA带来一系列变化,我们会采取其他的众多渠道与嘉华进行合作,而嘉华肯定也有自己在内地的计划。”
控股公司合力优势凸现
中信控股成立于2002年12月5日,是中国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在中信集团旗下的金融子公司中,除了中信证券在证券公司中资本金排第二位以外,其他各公司在各自的行业中实力都不是太强。作为我国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成立将近一年的中信控股公司开始逐渐显现优势。
“关于中信控股公司,从目前成立一年的运行情况来看,比我们预期做得好。我们不只是搭架子,而是在做一些实质性的工作。”刘志强说。他还介绍,王军非常重视控股公司的工作,“主要抓两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审计和风险控制,二是搭建信息技术平台。”
而中信集团首先进行的是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平台,进行信息的整合与集中。“我们正在开发中信集团的第三代信息技术平台,由IBM总包,这是整个控股公司的后台,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期货等,各家子公司之间将实行信息共享、客户资源共享,内部结算等。明年6月,新的系统将上线。”窦建中说。
而刘志强透露,在本月内,中信将在上海进行“金融通”发行的试点,而这将是中信控股的一个标志性交叉产品。“我们在借记卡的基础上,融合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业务,在产品交叉方面又向前走了一步。”他表示,该产品已向银监会报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