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村久夫摄影/植万禄中国制造业大有潜力 日本日经BP社会长吉村久夫12月7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的发展对日本绝不是威胁,而是对日本经济的巨大推动力量。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日本企业得以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出新的市场,并帮助带动日本经济走出长期停滞状态,开始触底反弹。因此,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威胁论”在一度甚嚣尘上之后,目前正在趋向平息。
日经BP社是日本最大的运用多媒体提供技术和经营领域尖端信息的专业出版社,也是以经济信息为中心的世界最大规模的综合信息机构———日本经济新闻社集团的成员。在进入日经BP之前,吉村久夫曾在日本经济新闻社做了将近30年的财经记者,并在18年前作为中日交换记者首次踏访中国。最近几年,吉村久夫频频到访中国,寻找在中国传媒市场上一显身手的机会。
“中国威胁论”在日本正在逐渐失去市场
吉村久夫表示,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有人把日本的经营危机归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迅速腾飞的中国经济的确让日本感到瞠目结舌,日中两国之间的经贸摩擦也随之开始产生,“中国威胁论”在日本一度甚嚣尘上。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以及日中两国之间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日本对华出口迅速增加,中国不仅成为日本重要的出口国和最有吸引力的市场,也成为日本企业最佳投资目的地。再加上日本经济正在走出自1990年以来的持续漫长的低迷状态开始触底反弹,日本对外出口尤其是对华出口不断增加,“中国威胁论”在日本正在逐渐失去市场。
吉村久夫强调指出,事实证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未给日本企业带来威胁,反而给日本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正面促进因素。一个有力的佐证是,由于日本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日本企业采取了三大措施,除了实施精简策略进行企业消肿、大力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外,就是将其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积极推向海外,尤其是到中国寻求新天地。而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经济在此期间正好快速发展,为其实施这一举措提供了可能,日本企业也因此得以迅速降低生产成本并开拓出新的市场。
不过,吉村久夫也同时指出,虽然“中国威胁论”的声浪总体上来说开始趋向平息,但是在诸如农产品、粮食、纤维等某些局部领域仍然有市场,因为在这些领域,日本产品的竞争力不如中国。
日本企业应认真思考如何与中国企业携手合作
吉村久夫同时表示,实际上,日本企业不应将中国企业和中国制造看做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而应该将其看做是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并认真思考如何与中国企业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他说,实际上,目前的中国制造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中国产品,并正在不断被注入的新内容。就他个人理解,中国制造的含义比较广,既包括有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包括日本、美国等国外企业到中国投资生产的产品,还包括了那些虽然是中国本土企业生产但是采用了日本或者欧美技术的产品。吉村久夫感叹说,由于采用了日本的技术,现在一些产品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它们在质量上很接近,在市场上你很难将它们清楚地分别开来。因此,他认为,中国制造和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日本企业来说是值得认真对待的。12
面对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与挑战,日本企业已经开始进一步加强其国际竞争能力,并开始其新一轮的经营变革。同时,日本企业也在认真思考如何与中国企业携起手来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强项。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想增强国际知名度也需要日本企业的帮助,他认为,三洋电机和海尔集团的合作就是日中企业合作的最好的例子。
中国企业胜日本企业同样适用“7项原则”
吉村久夫表示,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的技术有可能落后于国外一流企业,但是他认为这不是问题所在,他认为中国有很多企业将日本企业作为学习的榜样,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在模仿日本企业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将会摸索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吉村久夫说,日经BP社出版的在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日经商务》曾经提出日本企业“不败给中国的7项原则”,即进一步改革生产工艺与流程、制造产品流行周期较短的产品、增加多技能职工、从世界各地聘请优秀技术人才、不追求过剩的产品性能、重视流通时间及质量、将企业重点从生产转移到研发等,呼吁日本企业在新的技术和产品、生产系统、物流系统、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经营改革。他说,这7项原则不仅适用于日本企业,也同样适用于正在快速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可以视为其战胜日本企业的7张王牌。
文/本报记者1 2
作者:植万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