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全英姬
在电影市场产业化的历程中,政府的步伐越迈越大,相关政策也越来越开放,但一些相关管理却没有跟上。一直严重影响电影业发展的影院偷漏瞒报现象,在很多地方仍然大行其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前电影业的发展。
业内人士介绍,一部电影最后的票房收入数目,是由电影产业的终端———影院提供的,然后由影院报至院线,由院线报给发行方,最后票房收入由影院、管理影院的院线以及发行方,按比例分成。
然而,一些影院在报票房收入的时候却开动歪脑筋,通过各种手段少报票房,实际上与院线、发行方分成的票房仅仅是真实票房的一部分,这就是严重威胁电影产业发展的偷漏瞒报现象。
影院瞒报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为了达到截留票款、中饱私囊的目的,影院使出各种瞒天过海的招数,让院线和发行方防不胜防。
目前,电影院都采取了电脑出票的方法,发行方通过电脑可以监察到影院到底收得多少票房。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偷漏瞒报现象的发生,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电脑票捞不到油水,一些影院就用各种各样的不记入电脑的手工票来对付。很多影院在上映大片时都打出团体票的牌子。团体票一般都是影院私自印制的,不用电脑售票,自然在电脑上没有团体票的票房记录,这部分票的收入也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进了影院的腰包。
院线整治 英雄气短有心无力
据了解,影片发行公司一般采取由各地监票员明察暗访的方法来应对影院偷漏瞒报。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市场部的赵慧利女士告诉笔者,自8月中旬公司成立至今,华影共有17名监票员和7名业务代表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监察票房。短短两个月时间,共查出苏州、郑州、石家庄等地多起影院偷漏瞒报票房收入事件,共查出瞒报票房6.7万多元。
据了解,发行公司一经发现影院偷漏瞒报,一般将处以查出偷漏票款若干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将处以违约金的罚款,但如此重拳仍然难以阻挡偷漏瞒报的脚步。毕竟全国影院总数多达1000多家,而发行公司人力、财力、物力方面又都十分有限,总会有影院成为发行公司监察的“漏网之鱼”。
很多发行公司对此十分气愤,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笔者:“影院被抓住是偶然的,抓不住才是必然的”。偷漏瞒报现象的猖狂、发行方的无奈由此可窥见一斑。
区区小利 偷漏瞒报害人害己
业界人士表示,偷漏瞒报其实是既害别人又害自己。由于影院的偷漏瞒报,制片方投资成本难以尽收,影响了投资方投资电影的信心,在资金方面捆住了电影制片方的手脚,制约了电影业的“造血”功能。其次,制片方因为得不到真实的票房情况,难以准确把握当前的市场情况以及观众对影片的喜好程度。在新产品的市场定位和投资开发方面,容易造成偏差,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三,偷漏瞒报还使发行方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一些发行方投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买断了影片的发行权,但却因为影院的偷漏瞒报而获利甚少甚至血本无归,其投资信心也被影院的偷漏瞒报消磨殆尽。另外,偷漏瞒报使一些院线也受到损失,仅有的管理费用受到了严重冲击,很多院线为此苦不堪言。
彻底根除 转变观念健全法规
面对偷漏瞒报现象的日趋猖狂,业内人士呼吁国家相关部门能够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严惩偷漏瞒报行为,确保电影市场的公开透明。
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说立法是从外力上迫使影院不敢偷漏瞒报的话,那么转变观念则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此恶疾。电影产业正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迈向市场化,影院经营者也应当尽快树立起市场经济观念,适应电影产业市场化的新环境,掌握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的游戏规则,否则的话,最终必将受到市场经济的惩罚。因此除了严厉打击偷漏瞒报行为、完善电影发行体制之外,转变从业者的落后观念也是我国电影行业的当务之急。
《市场报》 (2003年12月09日 第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