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商业实践,催生新一代企业领袖。——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领导力?他们将塑造什么样的未来?
新浪财经讯 2003年12月6-7日,由《中国企业家》主办的“2003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京开幕。主题为“新领袖—决定未来的商业力量”。新浪财经对本次会议全程图文直播。
专题讨论五:嘉宾谈培养管理者、领导者心得
提问:
今天听的其实很过瘾,今天的题目是管理20年,企业实践与理论的总结,过去的20年,我相信中国企业的进步是迅速的,中国企业家的进步也是非常快速的。但是我想是不是中国的企业跟中国的企业家已经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了,就是吴先生讲的,这个看法我是不能统一的。过去20年产生了一大批企业家或者是很好的企业这个角度来说,我相信有很多原因。有的是因为市场还没有开放的时候机会很多,有的时候是因为有一些聪明人又肯吃苦,他们做了先吃螃蟹的那一群人他们成功了,但是如果展望未来今后20年时间的话,昨天有一位发言嘉宾也提到,中国今后20年中国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应该不只五十家,他说应该是一百多家。我要问的问题是,是不是我们已经有足够的,或者说我们从哪里来找一百多个世界级的CEO?是不是中国已经有了?还有我们跟与之配套的可能是几千家虽然达不到世界五百强,但是需要有一定规模,也是有一定世界水平的这些企业跟企业家,这样一大批的企业家以及企业经理人从什么地方来?我也来自跨国性的顾问公司,我想我们需要给中国的企业家一点清醒的反馈,是说我们现在还做的不够,我们现在离世界的差距还是很大,要跟未来的理想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其中有一个事情非常重要,我希望四位来自企业界的老总,包括一开始刘总讲的,你们自己培养人才,包括你们讲五年之内要再发展一百多个企业,这么多企业的主要干部各类干部你们说是你们自己来培养,我就想听一下你们怎么培养?通过什么方法?而且在座四位来自企业界的老总,你们在这方面都有非常独特方面,郭总是来自联想,他们是很会生产管理者的,郭总跟杨总,金先生又是原来有企业培训的背景,张总是来自国内企业和国际企业,你们能不能讲的透彻一些,你们在培养管理者、领导者的心得、做法?谢谢。
刘永行:
刚才这位先生说中国企业跟世界企业差距很大,我同意这个观点。但是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时代在变化,20年前中国没有民营企业家,都是国营机构。20年来中国企业正在形成,正在成长,企业家这个阶层也在成长,所以我们不能用固态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我们看一看20年来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历程,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增长,我认为中国不缺人,也不会缺人才。从战略上来说不会缺,在战术上来说我们也不缺。为什么从战略上来说不缺呢?中华民族是世界最善于经商的民族,有两个民族最会经商,一个是犹太,一个是华人,只要有了一个土壤,只要有了经商条件,哪怕是不平等的,我们华人企业家都会成长起来,我们看看东南亚就是一个例子。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甚至以前的越南也是这样。哪怕有一个缝,只要不是缝死的。就像计划经济时代,是一个水泥板,大石板,企业的成长需要三个条件,需要阳光、空气、水分,跟植物是一样的。如果缺少这三点是不可能成长的。而邓小平这个人的伟大就是他用一把锤把这个石板敲碎,我们不可能对这个为人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把石块搬掉,再加上水分。他只是把这个石板打开,有阳光可以渗透下去,雨水也可以流下去,企业能不能成长就看企业的基因。你有这个基因,你有这个潜能愿意在石缝里面成长你就成长了。我认为中国一定不会缺人才,也不会缺企业家的,有那么多人。你看20年,特别是这5年时间,中国市场就成为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市场,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大批企业成长起来,一大批企业家成长起来,手机是一个例子,彩电也是一个例子,冰箱也是一个例子,消费品市场我们看得非常清楚,当然还有一些是控制在外国人手里,也有一些控制在国营企业手里,不开放。控制在外国人手指是因为民营企业还比较弱,资金还不够,技术还不够,还没有实力引进高级管理人才,但是现在一切一切都在变。21世纪就是一个转折点,所以我预料十年之后中国的民营企业不得了的不得了,世界五百强在中国市场不是我们的对手,我敢断言这句话,所以不要轻视我们自己,不要妄自菲薄,我们充满信心。但是我们并不是说狂妄,而是在具体的事情上认真对待,把它看成一个问题,想办法克服它。我想特别是现在民营企业正在开始进入一些大行业,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新兴工业化的道路,我认为提的非常好。新兴工业道路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持久竞争力的,而不是仅仅的大,而不是铺摊子。我们参照什么呢?中国加入WTO,我们不应该局限在一个省,也不应该局限在一个中国,而应该是把眼光放在全世界,我们应该是世界前三家,能不能产生竞争力,能不能战胜他们?我们想中国人一定能,关键是一个WTO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只要做到这一点,中国人才就会成长起来,一定会成长起来。因为中华民族是多么优秀的一个民族啊,多么善于进取、自我学习的民族,所以我认为不缺人才。新兴工业化道路要完成还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新兴轻工业化道路,现在已经发展比较好。中国也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另一方面就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原料、材料这样基础产业,电力、能源、原料、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对重工业提出了要求,这样的产业在日本、新加坡没有资源,它是小国,一切都要买来。而中国不是,必须要自己解决。这就对中国重工业华道路提出方向。所以将来应该是新兴的重工业化道路。而这个领域还是在外国人和国营企业。至于我们的人才管理是由于我们本身产业的局限性,我们的实力不够,不能跳越性地一下引进空降兵,如果这样做的话就水土不服,所以我们坚持了一条自我培养人才的道路。大家看今天这个会上,我不停地咳嗽,不是因为我感冒,而是因为我最近讲话太多,培训我们的员工。在上海有一个希望干部培训。在我出差之前我在那里讲了三个小时的课,20年来全部这样坚持培养,树立员工的自信心,让他们认为自己是可以提高的,跟企业在议和是有前途的,有奔头的,这样的话他们掌握了企业的文化,掌握了正确的价值观,在企业里面、在基层去传播文化,我们企业就很牢固。我们企业是一个高度授权管理的企业,一百多个分公司,没有一个是我们的亲戚,全部是招聘的职业经理人。我们三年不去一个公司,也不会乱,为什么呢?企业文化。
一个成长型的企业的制度一定是不完善的,这没有关系,但是只要牢固,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可以弥补企业制度的不完善。因为你遇到新问题,不知道制度该怎么办的时候,这个时候企业文化就跳出来了,就根据企业文化来分析我们应该怎么做,所以这个力量是非常坚固的。我们在进行新的产业的时候,也是走的这条路。我们20年的饲料行业都是自己培养人才的,结果非常成功。我的秘书、投资部长都是跟了我很多年的,他们懂企业文化,你是挖不掉、挖不走的,这些人是跟企业一同成长起来的,坚信企业的前途,因为是在十几年里面把他从普通员工发展成为干部,现在都是让他做重工业,他们从来没有做过,但是他们做了都成功了。至于说技术人员怎么样?第一个层面一定是能够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播者,第二个引进一部分,培养一部分。好就好在现在是一个庞大的集团,虽然说原来的企业很小,但是可以培养人才,培养企业文化。我们向施工队伍也谈企业文化,他们非常努力,创造了自己难以想象的业绩。而我们自己,去了几个人、十几个人就代表了一大批,几千人就培养起来了。所以前几天给我们的干部讲了三个小时,前几天在沈阳又给两个公司的干部讲了两个多小时,昨天也跟成都分公司的讲了三个多小时,加上这几天出席论坛采访,说话太多地所以我不停地咳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