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魏劲松 通讯员王志林 李启东报道 在财政紧缺的情况下如何推动和发展城市建设?山大人稀的湖北省十堰市突破体制障碍,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一个月前,一条长7.4公里、宽32米双向四车道的大路投入使用,十堰市民既高兴也为政府不掏钱就建了一条新街道而称奇。
这条路1996年就开工了,由于一期工程后无力继续投资,1998年被迫停工。由政府包揽市政建设的传统模式,显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否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市委、市政府大胆探索,将市政基础建设推向市场,由陕西咸阳远程公司独家买断建设权,市政府则通过经营路两侧的土地,获得建设资金3亿元。
这只是十堰市进一步放宽非公有资本的市场准入条件的一个例子。
近年来,十堰允许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隶属关系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领域。先后拍卖城市中巴线路的营运权、城市空间的户外广告权和冠名权,不断拓展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1998年,他们首次向社会筹集城建资金2亿元。今年则达到27亿元,是政府投资的27倍。先后完成了北京路、江苏路、东岳路、柳林路等10余条道路的修建与改造。今年4月,十堰吸引民营资本参入城市公交事业。温州商人投资3800余万元控股十堰城市公交,更新交通车100余台,一举改变了城市公交脏乱差的形象。
近日,十堰市委还作出决定:除国家明令禁止的领域外全方位向国内外资本开放,他们抓紧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让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作者:魏劲松 王志林 李启东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