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是使用资金的价格。如果这一价格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我们就称之为利率市场化,当然,利率市场化是有条件的。利率市场化要有一个过程。但如果没有利率的市场化,怎么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呢?
央行行长周小川12月3日承认:“相对于经济领域其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慢了一些。”他同时表示,央行下一步将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并要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
范围,特别是向上的浮动范围;允许存款利率向下浮动;进一步扩大利率放开的品种。
与之相应,最近,商业银行小额港币存款利率根据央行的通知悄然下调,其直接原因是香港的港币利率近期大幅下跌,下调利率是为了避免境内外港币小额存款利率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然而颇有意味的是,因为央行的通知中并未限定利率下调的币种,这意味着,继英镑、加拿大元和瑞士法郎小额存款自主确定利率之后,商业银行又获得余下4种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的下调权。由于此前央行在放开其他外币小额存款利率政策时未见反复,只要商业银行再获得上浮权,外币存款利率即告完全放开。
然而,对于利率市场化而言,真正的攻坚战将体现在本币上。最近几年,央行先后放开了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国债发行利率、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以及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先后三次扩大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和范围,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但是这些变化并未触及到商业银行的经营。
因为国有四大银行控制着70%以上的存款业务,换言之,四大行在对金融资源的支配上有一种天然的垄断地位,只要四大行对利率信号反应迟钝,利率市场化就很难实现。比如说,当经济不景气,企业资金需求相对不旺的时候,四大行会不会降低存款利率以限制储蓄存款的进入来降低存款利息支付呢?答案是否定的,由于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四大行必须要保持存款平稳增长,因为在利润和生存之间,后者必然是首选。也就是说,央行的货币政策同样不能把提高金融资产的配置效率作为惟一的出发点,这时,四大行的生存底线决定了央行利率政策的开放上限,这是很多发达国家的央行制订货币政策时都没有的前题。四大行能生存到今天,完全是沾了这个利率保护价格的光儿。
如果说利率市场化延缓的危害原来是存在一个缓释胶囊里,那么现在这个缓释胶囊的糖衣已经完全被融化掉了。按照世贸协议,2006年,针对外资银行在地域和服务对象方面的限制将全部取消,外资银行的大举入侵已经近在眼前。四大行以羸弱之躯可以用规模优势与国内的中小银行抗争,届时又凭什么与汇丰花旗角力呢?
顺便说,当周小川行长明示四大行注资时,笔者曾一度质疑央行为何要抢银监会的差使,今天终于茅塞顿开,原来在利率市场化问题上,四大行也是一条拦路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