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繁荣使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更由于“只生一个好”的政策,经济条件一般的绝大多数家庭也坚持“再苦不能苦孩子”,可以说,我们的下一代正在享受着中国有史以来最舒适的日子。他们不必担心明天有没有钱,因为他们伸手就会从父母那里拿来。甚至有的人上了大学还丝毫没有理财意识,放假了才发现钱已花完,不得不向同学伸手,借点路费好还乡。而我们却不能不考虑他们的明天,因为市场经济很大程度是财富经济,懂科学、会管理、善理财,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佼佼者离不开的成功阶梯。
家长:为孩子开个户头
出于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心理,家长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倾注了全力,音乐、体育、美术、外语、计算机……不管孩子愿不愿学,他们都进过这班或那班。而在理财教育方面家长们却普遍忽视了。家长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不妨从给孩子在银行开一个户头开始。为孩子在银行开立个户头,目的是让孩子自己对他的账户存款负责,孩子们总是喜欢他的账户上的钱越来越多,这样,他就不会养成乱花钱的习惯。当然,家长要规定他每次花钱时使用量不准超过一定限度,这样,他买东西时就会开始精打细算,从而省些钱做别的用途。另外,家长还应给孩子讲述父母上班工作挣取工资、把节余的钱存入银行获得利息等收入来源,再用收入购买衣食住行等物品的金钱流转过程,让孩子懂得劳动创造价值,转让资金的使用权也能获得收益等等。如此从小“曲不离口”地练习,孩子的理财意识会不断强化。
老师:给孩子办个“学校”
据报载,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学校专门开设了理财知识课程。在美国,有专门针对少儿理财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小孩从3岁起,能辨认硬币和纸币;5岁时知道硬币的等价物,并知道钱是怎么来的;7岁时能看价格标签,培养其“钱能换物”的理财概念;11至12岁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哪些适合自己买,制定并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术语。日本则早在1997年就在150所学校中推广了“股票游戏”教育。这种教育的方法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配给每小组1000万日元作为假定的投资对象。参加者在委托单上填写股票代号、买进还是卖出股票,然后传送到东京证交所,由计算机打出成交结果后再返回学校。作为一种理财教育,日本的“股票游戏”让学生了解了股份公司的结构、经济动向和政治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风险、责任意识。与此相比,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理财课程基本是一个空白。这方面,其它地方的学校应该向上海学习。作为中国金融中心城市的上海,在青少年理财教育方面已经先行一步。据悉其中小学教材中分别设有“储蓄与保险”、“生活消费”、“国民财富和纳税意识”等内容,一些学校还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理财情景教育。电视台、电台、报纸和网站也相继开设了青少年理财教育专栏。但是,上海的这些教育形式目前尚缺乏系统性,各部门的活动和资源也未进行有机的整合,难以形成科学的体系,尚有待提高。
银行:把孩子当成客户
只要去银行存钱的就是银行的客户,孩子当然也不例外。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对这些客户,银行应向他们普及储蓄、消费贷款、信用卡等最基本的金融知识,利用自身的优势,建立理财教育基地,邀请孩子实地参观银行的网点,使他们对银行有感性的认识,缩短银行与孩子间的距离,并编写出适合孩子的阅读习惯、通俗易懂的金融知识读本。数量超过百万的学生无疑在银行的客户群中占有“一席之地”,现已成了教育储蓄、助学贷款等金融产品的消费“主力军”。银行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出金融产品。孩子们都是未来的金融消费者,他们的金融意识和消费水准将决定未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状况。银行只要认真去做,不久就会发现这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迟智广
|